|
||||
|
||||
人物檔案 2004年10月,郭長江進入紅十字會系統工作,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當時,他負責分管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兼任基金會第一副理事長。2009年1月起,郭長江開始擔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工作重心向基金會轉移,到今年1月正好10年。 ■ 本報記者 皮磊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汪國真《熱愛生命》 在同行看來,郭長江是中國紅基會成長及爭創5A級基金會的領導者、參與者和見證人。從分管中國紅基會到擔任理事長、成為基金會重要決策者,郭長江對基金會的工作一直都堅持這樣的原則:宏觀指導、具體放手、支持改革、鼓勵創新。在他和基金會班子的帶領下,中國紅基會連續三次獲評全國5A級基金會,兩次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公益慈善組織的競爭十分激烈,這不僅僅表現在對社會資源的爭取上,還表現在公益慈善項目的創新上,以及提升社會公信力的努力上。我個人認為,公信力是最重要的。我們深知,只有比其他公益慈善組織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公開透明方面做得更好,才能更接近社會對我們的期待,才能擁有良好的社會公信力。” 談及為何不斷自我加壓,郭長江做出了上述回答。他經常引用古人描述目標和結果關系的一句話,作為對自己和同事的鞭策:“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在他看來,如果不設立一個較高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約束,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對郭長江來說,進入紅十字會系統的這十幾年過得并不輕松。2011年爆發的“郭美美事件”讓整個紅十字會系統乃至公益慈善行業都遭受了重創,擔任理事長的前五年對他來說可謂“砥礪前行”。重重壓力之下,郭長江一直用汪國真的一句詩激勵自己——“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他坦言,十幾年前偶然間讀到的這句詩一直鼓舞著自己,同時也堅定了自己對紅十字事業的信念。而在每次工作會議的講話中,他都會用這句詩作為結尾,希望能夠激勵同事們堅定地走下去,給予大家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 公益組織要不斷自我加壓 《公益時報》:中國紅基會連續三次獲評全國5A級基金會,兩次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國內首家獲得ISO認證的5A級基金會。你覺得基金會能夠獲得這樣的成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以如此高的標準要求一家公益組織是不是難度太大?為什么要這么做? 郭長江:幾乎所有的公益慈善組織在經歷了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后,都在為提升自身的社會公信力而努力。事實上,公益慈善組織的競爭十分激烈,不僅僅表現在對社會資源的爭取上,還表現在公益慈善項目的創新上以及對提升社會公信力的努力上。我個人認為,公信力是最重要的。 我們深知,我們只有比其他公益慈善組織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并在公開透明方面做得更好,才能更接近社會對我們的期待,才能擁有良好的社會公信力。我們申請ISO認證,這是自我加壓,有難度,但是可以做到,而且我們已經做到。我覺得,公益慈善組織只要真正愿意為之努力,都是可以做到的。 古人在談到目標和結果的關系時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句話很是深刻,基金會的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不設立一個較高的目標,沒有目標約束,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 《公益時報》:基金會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改革創新。近年來,中國紅基會在項目改革、治理模式、決策機制等方面采用了哪些舉措? 郭長江:對于做項目,我一直要求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項目設計要精品化,二是項目運作要精細化。這句話我反復講了至少有10年。2015年,基金會啟動了項目制管理改革并不斷深化,逐漸建構起了籌資、執行、傳播、客戶管理一體化的、符合現代社會組織治理要求的內部管理架構。 在治理模式方面,理事會結構不斷優化,逐漸增加了捐方、合作方、專家學者、媒體界占比,形成“精干、高效、有為”的理事會治理結構。理事會構成進一步優化,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基金會的決策機制也逐步完善,2013年以來理事會相繼成立戰略咨詢、籌資與增值、薪酬績效、品牌與傳播、信息化建設等五個專業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咨詢會議,使理事會決策更具專業化和常態化;2016年成立監事會,行使對理事會和秘書處的監督職責。 《公益時報》:基金會在國際上的行動也不斷加速。 郭長江:作為全國5A級基金會,又是具有國際紅十字運動背景的基金會,中國紅基會既要在國內發揮行業影響力,不斷改革創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公益效益,追求卓越,成為行業標桿;還要對標世界上最偉大的基金會,不斷改進和完善宗旨使命、治理水平、資源動員能力、品牌影響力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基金會。 近年來,中國紅基會國際化發展思路更加清晰,行動在不斷提速,尤其是近年來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承擔中國紅十字會國際人道援助任務。我想表達的是,蟬聯全國5A級基金會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的目標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人得到救助,最終擺脫貧困。 增強行業自我認同度 《公益時報》:《慈善法》的出臺為社會組織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你如何評價這部法律對整個行業發展的意義? 郭長江:慈善法的出臺開啟了公益慈善事業新時代,從此中國公益慈善事業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軌道。公益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要靠公益慈善文化的形成和向善奉獻精神的弘揚,慈善法從法律層面對公益慈善的主體、行為、保障、約束進行了界定,有利于通過強化法治促進公益慈善文化形成和向善奉獻精神的弘揚。 《慈善法》的出臺也有利于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公信力來源于組織自身高效、規范、透明的運作,慈善法從法治層面為整個公益慈善組織行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公益慈善組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最終會極大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這也有利于重塑社會對公益慈善事業的信心,有利于重拾社會對公益慈善組織的信任,吸引社會公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公益時報》:除了法律保障,行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專業人才。2016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您曾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公益慈善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今天來看,您覺得公益行業人才問題是否有所改觀? 郭長江:隨著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整體上從業人員近年來不斷增長,但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公益慈善行業人才的薪酬待遇、職業路徑與晉升空間、培訓及能力提升體系等方面問題重重,這些問題不是須臾可以解決的,需要時間。 近年來,公益慈善領域的人才問題還沒有明顯的改觀。但我們相信,隨著《慈善法》的出臺以及全面貫徹,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新一輪大發展、大繁榮是必然的,更多的優秀專業人才涌進公益慈善領域的局面也是必然的。 《公益時報》:就目前行業發展水平,你覺得應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 郭長江:首先,應該完善公益慈善行業收入保障制度,維護從業者職業尊嚴,增強公益慈善事業吸引力;其次,應該將公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推動人才從其他行業向公益行業流動;第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增加公益領域的就業總體容量,提升公益領域就業貢獻率。 另一方面,對于我們這些公益慈善行業的從業者而言,首先應當對自己的行業有足夠的認同度,提高自身的專業性,包括提供服務的專業性和公益傳播的專業性等;另外,作為公益慈善行業從業者,我們必須加強自律,維護行業脆弱的公信力。 尊重行業發展規律 《公益時報》:從分管中國紅基會到擔任基金會理事長,你一直都堅持這樣的原則,即:宏觀指導,具體放手,支持改革,鼓勵創新。如何理解這句話?對于其他公益組織的發展有什么參考意義? 郭長江:管理并不是單純的約束、限制,更重要的是服務和支持;不是捆住執行團隊的手腳,而是選好人、用好人,為他們出謀劃策;助力他們在公益慈善的“市場”大潮中發揮創新創造的能力,并在關鍵時刻承擔法人的責任。此外,還應該尊重基金會作為社會組織的運作規律,切忌運用行政手段干擾、干涉基金會的運行。 《公益時報》:社會組織在教育、養老、醫療、扶貧等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不久前,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發文,肯定了中國紅基會等社會組織在參與脫貧攻堅方面取得的成績。怎么評價社會組織之于整個社會的作用? 郭長江:在我看來,社會組織的誕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因為政府、市場都有失靈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社會組織發揮作用。我們看到,很多時候社會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政府或市場無法提供、不便提供或無法足額提供的,社會組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 另外,社會組織也是聯系政府部門和群眾的橋梁,我們要重視培育社會組織,引領社會組織發展,凝聚社會組織的力量,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夸大社會組織的作用,因為社會組織再強大,它的功能也不等于政府和市場。 《公益時報》:近幾年來,政府加大了對公益行業的支持力度,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推動著整個行業快速發展。你覺得未來整個公益行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郭長江: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公益慈善事業的規模將會繼續擴大,實現量的驟變。而在新技術的驅動下,整個行業也將實現升級換代,實現質的飛躍。在此背景下,公益慈善事業對互聯網技術會更加依賴,對互聯網人才的需求也將呈直線上升趨勢。 因此,對我們來說,必須研究互聯網,掌握互聯網發展動態,探索新媒體與公益慈善事業全面深度融合發展;要創新公益慈善思維方式,不囿于傳統,勇于用互聯網思維,開創公益慈善事業的新局面、新境界。此外,公益慈善組織還要進一步發展新媒體合作伙伴,建立新的傳播平臺,積極作為,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為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