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沙發論壇二,在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的主持下,格林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拴紅,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莊偉,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時騰飛,滋根創始人、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楊貴平,女排奧運冠軍、惠基金發起人惠若琪等則著重對基礎教育進行了反思與探索。 王拴紅:在資本市場領域開展業務的公司都是有公益行為的。過去十多年,我們每年堅持建一所小學。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堅持做公益,在公益路上堅持走下去,將公益進行到底。 所有人都在談論教育制度的問題,但我覺得更核心的還應該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我有兩個思考,一是如何實現公平教育。東西部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質量肯定是不同的,如何有效解決這種差異,我愿意參與到這樣公益項目中來。二是基礎教育的基本點是素質教育,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改變過去對孩子進行的一些落伍的教育方式。 莊偉:在經過實地調查和長期基線調研后,我們發現大量鄉村教師,85%以上沒有獲得專業的教學教育培訓,很多老師在一線得不到專業發展支持,他們的很多教學技術都是靠自己摸索,或是通過自己教育上的感悟獲得。我們的“慈弘健康與幸福課”項目,致力于培養兒童社會情感能力,并對鄉村教師進行進階化和專業系統化的支持。項目做了三年,進入項目體系的老師有701名老師,每一名老師都會對應有一對一助力支持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學者來自于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知名院校,一對一支持會持續一到三年,使得這些鄉村老師獲得長遠的進步。 面向未來,我看到了曙光,第一,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他們在關注鄉村教育。第二,有很多鄉村教師被專家志愿者的精神感染,內心重新燃起對教育的激情,這在我們的幸福課堂上不斷呈現。 時騰飛: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想為中國鄉村教育做點實事。中國現在小學生在縣級以下單位上學的是6600萬左右,占整個中國小學生的66%。這么大的群體在縣城以下接受教育,我們關注的社會問題就是,這些教育的良品率是多少?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我們期待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鄉村教育的良品問題。我們希望利用直播和錄播技術,為鄉村老師提供足夠的工具。鄉村老師使用這個工具,就有可能實現相對良品的教育,這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探索。 我們看到的曙光是,現在鄉村學校基本上班班通網。第二個是有了互聯網之后,傳道和授業可以交給更專業的老師來做,鄉村老師利用這些教育可以做好解惑,去激勵和喚醒孩子,做好育人的工作,這也就觸及了教育的本質。 楊貴平:滋根從1988年開始,在中國貴州省最貧困的鄉村支持女孩上學。我們從400個女孩子開始,經過這么多年已經支持將近14萬女孩上學。很多人變成村里的第一位女老師,第一位女衛生員,這些畢業的女孩子成為村里最積極的鄉村發展主力軍。 最近十年,滋根從事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促進鄉村教育質量的改變。現在在鄉村里面的教育,很多的課本知識都是城市里的內容,和農村生活不相關。我們認為要在學校開展環境教育,要把鄉土文化帶進課堂,在學校里還要開展和生活相關的健康、衛生、營養知識課程,讓孩子能夠關心自己的家鄉,關心自己的環境,能夠承擔社會責任,促進家鄉的可持續發展。 大家都談到鄉村教育的質量,教育的質量不是考上清華北大,出國留洋,而是關心自己的家鄉,了解自己的家鄉,自尊自重自信,做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惠若琪:惠基金是專項基金,我們主要針對體育教育。我們走訪很多學校,發現當地的基建、體育器材和操場都非常完善。但讓我們驚訝的,學校一個體育老師都沒有,他們對體育的認知就是這堂課可以到操場玩。我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說體育能教會人什么?首先是教會大家如何在有規則的束縛下贏,二是能夠體面有尊嚴的輸,這是現階段很多孩子會遇到的問題。在未來如何看待成敗,如何頑強拼搏,不拋棄不放棄,這是體育教育能帶給大家的。 我們看到的曙光有三個方面,一是來自學生,在體育課加入之后,學生在課堂上面的精力更加集中。二是來自于校長,在課表更合理的排期之后,校長也發現體育課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個方面是來自于更多運動員,現在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和體育人有公益的意識,也愿意參與到公益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