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么是真實的世界?是荒野生存嗎,是給下一代搭建一個完美的世界嗎,是精神的世界嗎,還是一個物質的世界?我們首先要來看一看,我們在什么樣的場景下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堅強的下一代的內涵是什么,怎么就叫“堅強”的下一代呢?首先,顧名思義,是能夠經風雨是嗎?是的。“堅強”的下一代還表現在,不管未來多么地不確定,我們能夠一直保持向上的、積極的力量。還有一個是,“堅強”的下一代意味著內心是穩定的。所以我們在教育領域里面,經常用植物而不是用動物來表示,這種隱喻就表現了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具有穩定的人格。“堅強”的下一代還表現為什么?是群體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獨行俠”。對于培養什么樣的下一代,其實我們的社會共識程度是很高的,我們沒有太多的差異。我們的差異體現在哪里呢?體現在如何培養上。 如何培養?剛才很多老師談到,我們培養下一代不是讓孩子能夠考好大學。其實,我們說,考好大學是社會化的一個環節。人從一個家庭里的孩子逐漸走向學校的學生,再逐漸走向社會的公民,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社會化進程。在這個進程當中,我們社會所熔煉的社會規范,所熔煉的職業和階層操守、各階層的劃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而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成人,用十幾年時間要適應這個社會幾千年來形成的社會規范,大家說,難不難?我想給大家介紹,我剛剛拿到一個學校數據,是用我們的心理量表來測量這些孩子,大概有30%的孩子是需要干預的人群。 當我們去做培養這件事情的時候,關于我們的真實世界,上一代跟我們說:“你要現實,不要有太多的夢想。”真實的世界首先是艱難,首先是風險,首先是人際。 如何對待真實的世界,有兩種路徑,第一種是規訓,第二種是自由。從原始社會的圖騰開始,人類就對下一代進行規訓,幫助下一代完成社會化進程。所以到現在,很多地方不約而同地會有一些身體的傷害作為儀式,來表達讓年輕人對社會規范有一種認同。歷史上,歐洲“發現兒童”,不僅開始減輕了規訓的這種力量,另一方面,也開始樹立起我們對兒童自由的力量。規訓的力量和自由的力量開始融合。我們一直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 今天中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一個孩子從一個自然的人變成一個社會的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所能依靠的促使他社會化的力量只剩下家庭。但是現在家庭對待兒童的社會化似乎更認可艱苦訓練。但同時,我們對孩子又如此地縱容,認為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其他的我們都滿足他。所以兒童在這兩個極端當中完成社會化。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做的是什么呢?我們做了一點研究,發現在兒童自信心的培養里面,鄉鎮中心小學和村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顯著的差異里面,在自信這個維度上,對村小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信的養成一方面是依據學校,一方面是依據家庭。對中心小學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家庭的依賴非常顯著,對學校的依賴反而不顯著。這說明我們農村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心理品質的養成特別依賴學校。盡管大家對學校和對中國的公立教育有些質疑,但是不可否認,我們中國的公立學校,恰恰是這么多的老師完成了1億人的教育和基本成長支持活動。這是一個例子。 下個例子是我們在農村學校的時候,一個老師對孩子開設的健康與幸福課,在這個課程里面開展了關于死亡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我們讓孩子抒發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孩子的心靈。 我們開設的幸福課,課程包括知識、寫作、人格養成、思維培養、實際行動,知行合一,讓孩子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面對社會知道怎么保護自己。各位公益界人士固然可以表達對下一代的期望,但是我們重要的工作是需要讓孩子自己做好準備,迎來未來現實世界。 目前我們的課程范圍已經有很大擴展,效果也遠遠超出我當初的期望,首先是對教師的激發。大家可能對鄉村教師有很多不滿,大家如果真正進入到鄉村教師的行業,就會明白鄉村教師所面臨的工作負擔。這種工作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耗費心力的工作。但是通過幸福課,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情感抒發、對未來的想象,激發了鄉村老師對從事這項工作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望。 這對我個人也有一些影響,老師和學生的反應也激發了我秉承專業理想人的公益心。我們現在培養的一棵棵小苗,也許明天就能長成堅實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