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影響力投資”這個概念,我覺得在今天的中國還比較陌生,但是在發達國家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投資價值觀。今年的G20已經把可持續金融,包括影響力投資,寫入了議程。聯合國特聘我來做UNDP(開發計劃署)顧問,推動中國的影響力投資。我覺得影響力投資在中國會逐漸地被大家熟悉。 那么,什么叫影響力投資?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一筆投資,既有正面財務回報,不一定是最高的,同時要有可量化的、積極的社會影響力。它和以前我們見到的底線投資、道德投資、社會責任投資的不同之處,是既要有經濟效益,同時要有可量化的社會影響力,要根據標準量化,這就是社會影響力投資。影響力投資屬于公益金融的范疇。 那么,什么叫公益金融?顧名思義就是公益和金融結合,用金融的手段做公益,這應該是公益理念和商業模式的新的結合。我認為公益金融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公益慈善是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存在和發展,一定是和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大家知道,過去這二三十年全球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也是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的背后是什么?科技革命、金融創新、全球化,但也出現了全球經濟發展中值得擔憂的一些問題。我們現在正在消滅絕對貧困,但是相對貧困的挑戰還是非常嚴峻,再加上全球的生態、就業、婦女兒童、地緣政治、戰爭,全球可持續發展出現了許多的隱憂。連西方政客都擔憂,所以他們提出包容性增長。聯合國在2015-2030年期間,制訂了《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計劃》。該計劃有17個指標,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問題。按照這個指標衡量我們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要解決這17個問題,總缺口3.9萬億美元。而我們今天,社會公益捐贈的錢,加上政府投入的錢只有1.4萬億,還有巨大的缺口,這個缺口顯然靠我們傳統捐贈是永遠解決不了的。 但換一種思維,我們理想化地看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是在經濟的發生中產生的。假如每一筆投資和每一個經濟行為都能既有經濟的回報,又有積極的社會影響力,那么這些問題就會逐步減小,這就是影響力投資存在的邏輯。 我非常欣賞德魯克的一句話(美國管理學大師),他說:“所有社會問題,只有把它變成有利可圖的商業機會的時候,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就說明了我們今天把公益和商業模式結合起來的內在道理。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民政部作出一個決定,讓公益基金也可以用來做投資了。我認為,全球范圍內,總的來看,全球商業向善、工業向善、社會向善正在成為潮流。 上世紀7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企業不要搞社會責任,企業就應該賺錢,十年后他的觀點被否定。金融危機中,大家對華爾街很有意見,但是華爾街自身也認識到這一點——不改變自己的形象,將來會失去很多客戶。如今,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企業,上市公司當然在其內,全都有社會責任報告、董事會的社會責任委員會。社會影響力正在成為全球趨勢,有許多華爾街的高管放棄了現在比影響力投資高的工資,去影響力機構任職,這就是人才流動表明社會驅動的風向標。 在中國,我覺得影響力投資正在被大家所認識。我認為,影響力投資和今天我們黨中央、國務院倡導的是一致的,它符合“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的五大理念。而且,我覺得,影響力投資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踐行形式。大家知道,我們的社會矛盾已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還有很多不協調的地方,我們還有很多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尤其是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還供不應求,特別在醫療、教育、養老這些領域。很顯然,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任何社會光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讓全社會一塊參與,而影響力投資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現在的許多投資雖然不叫影響力投資,但實質這么做的還是很多的。中國的影響力投資正在路上,我們需要進一步推動對影響力投資的理念認同。 關于影響力投資,我認為,理念認同是前提,然后是行動,然后再組建新的投資基金。我們要制定標準,讓更多中國影響力投資浮出水面,我們還要打造一個生態,包括建立標準、建立信息平臺、建立中介組織,要有法律支持、有政府支持。我們相信,影響力投資一定能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我們相信,未來,中國一定是影響力投資的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