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壹基金減災與重建項目官員 喻東/文 今年10月13日是第29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減少災害損失,創造美好生活”。國家減災委員會和應急管理部也下發通知,強調關注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負面影響,推動落實《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中減少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目標。 框架將以下四項列為優先領域:了解災害風險;加強災害風險治理以管理災害風險;投資于減少災害風險、提高抗災能力;加強備災以有效反應,并在恢復、善后、重建中“建設得更好”。 可以看到,輿論最關注的緊急救災只是災害管理表面的冰山一角,只有做好防災減災備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即便從緊急救援階段來講,了解災害風險發生的規律、提前籌備備災物資、鋪設救援網絡、做好政社協同等大量公眾看不到的工作,才是做好救災、減少災害影響的必要條件。 同很多國內的機構一樣,壹基金的災害相關項目體系起源于救災,減災工作也是從救災和重建中開始摸索的。在雅安地震重建中,壹基金提出“以減災為核心,創建韌性家園”,宗旨就是讓居民及其生活的環境具備應對災害的能力及災后的快速恢復能力。 壹基金雅安重建中引入了鋼結構抗震農房、抗震減災學校、避災運動場等硬件,并發展了社區減災中心、安全農家、減災示范校園等項目,以減少災害風險、提高當地的抗災能力。 設立防災、減災機制的根本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掌握應對災害的知識和技能。壹基金一方面著眼于兒童與校園,通過開展“兒童平安計劃”推動兒童減災與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聚焦于本地志愿者與社區,在雅安、魯甸等災后地區開展“社區減災中心”、“安全農家”等項目,探索有效的社區減災模式。 社區減災中心是基于原有的鄉村社區中心進行援建,增加抗震性,并加入了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設計,使其能夠承擔備災中心、應急指揮、避難和安置的多種作用。安全農家項目則設置社區志愿者救援隊、應急物資標識系統、社區應急預案和社區培訓演練等活動,提升社區自救互救能力,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 四川是自然災害多發省份,這種基層減災模式很快起到了作用。今年6至7月,雅安頻遭暴雨,安全農家項目的32個社區都加強了災害隱患點巡邏,一旦災害發生,他們即配合政府,按照演練的預案拉警戒線、疏散道路、搜救、轉移。今年夏天,約有20支社區志愿者救援隊組織參與了山洪、泥石流、落石等災害應急響應。實踐證明,在中小型災害的預防和救援上,社區志愿者救援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社區志愿者救援隊,有完善的制度、設備,定時組織演練,培養了一批受系統培訓的社區群眾。這些隊員們最了解家鄉容易發生哪些災害,也最愿意在災害發生時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家。他們同時也是減防災知識在社區傳播的一個個中介點。 這些經驗,既有機構自身在救災和重建過程中的摸索,也有從國外借鑒來的經驗。我們希望將這些經驗推廣到更多社區。 減災、救災和重建中,公眾參與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是捐款者或志愿者,每個人都能提升自我應對能力減輕損失就是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