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接09版) 信中稱:“在9月7日配捐期間的某些時段,由于平臺系統并發請求量過大,導致部分項目頁面、企業一起捐、愛心加倍卡頁面出現數據‘顯示延遲’問題。這可能導致某些捐贈在支付成功、已安全進入公募賬戶的情況下,在用戶捐款記錄里沒有能及時顯示。目前,數據顯示正陸續恢復中。” 據凌春香介紹,7日中午12時,愛德基金會在99公益日平臺顯示的募款賬目為3800萬元,但下午卻變成了3400萬元,足足掉了400萬元。通過機構自身測算,實際數據與3400萬元仍有一定差距,這一度令凌春香有些不解,最終騰訊以一封致歉信的方式解答了凌春香的“疑惑”。 不過,此后數據逐步恢復,至8日24時,愛德基金會在99公益平臺上的募款數據恢復正常。 眾籌式共建,推動“理性公益” 今年99公益日采取“眾籌”的方式,集眾人所長,讓各方參與者共建規則。前后近3個月中,有近80位99公益日參與者、學者、專家、媒體人、律師等行業內外伙伴參與建言。經過專家的評審與意見,最終形成2018年99公益日規則。 兒慈會理事長王林表示,透明與公開是慈善公信力的根本和來源。而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建珉看來,99公益日在倡導人人公益的理念、培育公眾的慈善意識,以及在提高社會的參與度、引領社會組織來參與精準扶貧以及精準脫貧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讓公眾在參與公益捐款時更理性,今年99公益日在產品上做了不少創新升級。在今年99公益日前夕,騰訊公益上線“冷靜器”功能,意在鼓勵用戶捐款前,“多想一秒”,查看項目具體情況、理性捐助。 騰訊慈善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一丹表示,在互聯網行業有一個規律:交互鏈條每多一個步驟,往往會不可避免地流失用戶,甚至有人說冷靜器是“首個攔著不讓你捐款”的功能。而冷靜器上線半年后,雖然平臺的捐款率有些許下降,但確是“推動公益透明”過程中的必由之路。 除了在產品上的顯著改進外,為了持續推動公益行業透明與開放的制度建設,騰訊公益從99公益日規則共建、到產品透明度組建升級、再到“回響計劃”項目披露,都在不斷推動開放與透明,通過技術的手段和信任的力量,讓公益生態圈更健康、更持續。 “由情感渲染走向理性持續,是公益行業的一個必經過程。對所有公益道路上的同行者而言,應當追求的不是為數字歡呼,而是專注于公益的理性循環。”陳一丹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