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你好,我的名字叫小枝,住在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別看我個頭不大,我的夢想可很大哦!我想成為一名軍人,將來保衛國家!”這是一名患有侏儒癥兒童的夢想。 小枝上六年級了,因為侏儒癥,看起來比班里其他同學年齡都要小一些。他的智力以及各方面的發展和其他小朋友都一樣,但是因為身高原因讓小枝在同班同學中比較“突出”。其實他是一個敏感的小男孩,他有所有六年級孩子都會有的各種問題,也有對未來的思考。 “我個子不高,讀過的書有兩層樓高。” “我的視界模糊,但我可以透過相機用心去看。” “我不能講話,舞蹈就是我最美的語言。” “我走得不快,但我追尋夢想從未停下腳步。” 這些分別是來自身體有缺陷的殘障兒童的夢想,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夢想,他們也不例外。有一群孩子,因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和健全的孩子有所不同,但這并不能阻止他們的思想和夢想,更不是他們在漫漫求學路上備受歧視的理由。 8月底,在北京亦莊某商場的中庭,出現了一幅幅醒目、特別的攝影作品。展出作品很豐富,有人物、有動物、有自然,很難有人想到,這些作品出自云南大山里的孩子們之手,小枝也是這次展覽作品的作者之一。 攝影展由國際兒童公益機構——救助兒童會主辦,參與展覽的一共6名兒童,其中有3名殘障兒童,主辦方希望向公眾呈現殘障兒童可以通過攝影藝術的形式更好地表達自己。 發掘殘障兒童更多表達方式 參展的6個孩子在救助兒童會的幫助下,從2016年9月開始,每隔三個月就會上一次為期一周的攝影課,新銳攝影師劉禹陽就是他們的固定老師,這也是救助兒童會在云南景東的一所全納教育試點學校開展的“攝影培訓”課程。 救助兒童會為每位兒童配發了相機,因為地處偏遠山區,很少接觸數碼產品的孩子們對相機充滿了新奇,學習起來也非常積極。劉禹陽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使用相機、光影和構圖原理、人物攝影和風光攝影的不同技巧,并為學生們布置一些需要獨立完成的作業。 劉禹陽在上課的同時,將“全納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攝影課堂上,并得到了孩子們很好的回應,他表示:“小枝因家族遺傳,個子比同齡孩子矮小很多,可是學校里的同學一點都不會排斥他,他們從全納教育里學習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應該擁抱彼此的不一樣’。” 小枝說:“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深深地喜歡上了攝影,它讓生活更加多彩,它讓我們變的更加快樂!” 攝影培訓項目結束后,其中一個孩子的夢想是:“我想讓我的照片繞地球一圈!” 經過和孩子們的近距離接觸,劉禹陽說:“我參與這個攝影項目感觸最深的就是發現殘障兒童需要的不是同情或是愛心,而是更多的耐心,當老師愿意給他們一個機會,根據他們的情況循序善誘,很多孩子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動全納教育在中國發展 “攝影培訓”課程只是救助兒童會“全納教育”項目中的子項目,救助兒童會于2009年開始在中國推動“全納教育”,旨在推廣全納教育理念,呼吁公眾關注殘障兒童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的權利,為每一名兒童創造更加融合、更有利于孩子潛能發展的教育環境。 全納教育,或稱“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通過的一項宣言中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 在救助兒童會“全納教育”項目負責人羅荔芊的眼中,全納教育只不過是讓教育回歸本質,就像孔子說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救助兒童會負責傳播和倡導事務的經理賀丹認為:“全納教育的意義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更有溫情。” 救助兒童會顧問蔣黎則表示:“全納教育其實是一種個性化服務,需要針對孩子的情況,制定培訓內容。” 羅荔芊說:“早前我們把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因為技術、人力以及人的觀念意識等各種原因,沒有辦法把兩者融合,把兩者有區別的進行對待和幫助,這也是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階段,全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點在于它服務的是全體兒童,只不過以針對殘障兒童為切入口,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全納教育是教育均衡化和教育本質的回歸。” 2009年“歐盟項目”是全納教育項目的起點,當時考慮到西部的教育現狀相對落后,也響應國家對西部教育扶持的號召,“全納教育”項目在西南地區落地生根。在政府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救助兒童會在云南、四川40所學校開展了試點。截至2017年底,救助兒童會的全納教育項目已惠及了超過43,700名兒童,其中包括901名殘障兒童。 救助兒童會在云南、四川、新疆三地建立七個縣(市)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并逐步運轉,之后擴大項目成果到省、市級范圍,進一步在多部門合作、殘疾人專家委員會建立、全納教育培訓課程開發、全納實踐質量指標體系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全方位構建全納教育體系 近十年來的全納教育推廣工作,也讓救助兒童會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工作體系。羅荔芊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目前救助兒童會在“全納教育”項目執行的多個層面已經形成體系: 1、師資培訓 全納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師資力量,要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點和方法,才能給孩子帶來福利。目前,救助兒童會我們在教師培訓模塊已經建立了成熟的教師培訓體系,包括核心講師、全納教育教師進階培訓課程,線上、線下課程目前都已經具備。 支持國內多所師范院校開發全納教育相關課程,讓全納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師職前課程培養體系中,目前已有超過1000名師范大學生學習了這些課程。成都市還在新教師入職培訓課程中加入全納教育內容,并逐步在教師繼續教育中進行制度化推進。 目前,全納教育項目累計為超過4500名的普通學校教師提供全納教育培訓和督導。 2、學生個性化服務 教育作為一種服務產品,應該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優缺點。“如果孩子很聰明,學習能力很強,那么我們提供的教育產品將要符合他的個性發展,反之也是一樣,這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羅荔芊說。 2016年,救助兒童會推動云南、四川項目縣區的40所普通學校開展全納教育實踐,建立全納教育支持體系,營造全納校園環境,不僅培訓資源教師掌握殘障學生個別化支持技術,普通教師運用差異性教學方法增強殘障學生的學習參與。 3、學校構建 創設無歧視校園環境,讓孩子們更加包容,接受多元、個性和差異性的世界,接受“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救助兒童會提出的“我們不一樣,我們都一樣”的含義在于,雖然大家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不同的外貌,不同的個性、特點、愛好,但是最終都共同在校園里接受平等的教育。 (下轉10版) ■ 見習記者 武勝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