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 若以2013年朝陽區安貞街道的社區微創投大賽作為起點,朝陽區社區創享計劃(見上期本報15版)從雛形到成熟已進行了近五年的潛心實踐,筆者認為朝陽區社區創享計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保障機制較全面、力度大。任何一項行動計劃的實現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包括技術、資金和人才等。為有效推動社區創享計劃的順利實施和持續發展,朝陽區社會建設辦公室建立了四大項工作機制并有效落地。一是建立了專業技術支持,組建社區建設專家庫開展評估和指導工作,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進行技術指導和專門培訓,這些力量確保了整個社區創享計劃的質量。二是建立了資源保障,最大化地采取多元形式給予人力、資金、場地等資源確保創享計劃有序推進,其中資金包括了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財政資金、社區公益金等。三是建立起項目對接機制,積極引入近20家專業社會組織和各街鄉對接,以雙向選擇和雙方合作的方式,協力推動本地區社區創享計劃的落地實施。四是建立了評價考核機制,即將社區創享計劃作為相關政府部門評價街道和社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考核機制。 其二,協商議事平臺層次清晰、有實效。為有效推進創享計劃的落地實施,朝陽區建立并強化了四級議事平臺,即樓院民主協商基礎平臺、社區民主協商自治平臺、街道民主協商樞紐平臺和區級民主協商中樞平臺。當然,在社區創享計劃的實施中,樓院議事平臺和社區議事平臺發揮著更為實際的價值和作用,而街道和區級民主協商平臺則以前者為基礎有針對性地了解和破解基層社區治理難題。 其三,內外兼修、主體多元且協作有力。社區創享計劃是一項多元主體參與和協作的典范工程,不同主體有著不同的角色且不同角色之間常常會產生聯動。它由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由專業社會組織或其街道樞紐型平臺整體運作,又強調專業社會組織和社區基層組織內外結合,引導社區居民走出家門、社會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鏈接、挖掘和培育社區居民領袖和社區社會組織,并進而激活基層社區治理局面。另外,社區創享計劃是對“三社聯動”的升級版。一方面,它將聯動主體從“三”拓展為“N”,包括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人才、社區志愿者和社會單位等;另一方面,更加強調基于社區地域空間的持續性和服務力量的扎根性,因為這里的社會組織包括了街道自身的樞紐型社會組織,還有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的社區社會組織。這里的社會工作人才既包括了社會組織里的專業社會工作人才,也包括了社區居委會和服務站里的社區社會工作者。 當前,我國社區治理創新仍然以政府為主導,尤其在方向引導和政策設計上顯得較為明顯。在這一特點的社區治理體制機制中,社區創享計劃作為一項基層治理創新整體方案,既符合了黨政部門的行政改革需要,也很好地借助了行政力量并結合自下而上的自主性力量,實現了頂層設計的有效落地和基層治理創新的有序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