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歷史上優秀的鄉村幾乎都有公益慈善的傳統和機制,比如傳統的義莊、善堂、義倉以及集資修建文脈建筑、廟宇等一系列具有公共價值的項目。在鄉村振興中,越早對公益慈善制度進行安排,甚至先于政府力量和產業力量,越利于鄉村的平衡可持續發展。 鄉村公益慈善應凝聚人心 公益慈善的根本價值在于凝聚人心、培養美德,因此村莊里的公益慈善項目應以廣泛激發本村村民和外出人才參與為目的,而不是單純的捐款捐物。那么,哪些公益慈善項目能廣泛調動群眾的參與性呢? 首先,村志、村史館、鄉賢館一類有關村莊集體記憶和集體榮譽的公益項目可以形成這樣的效果;其次,依托村小連接起村小畢業生,為母校的學弟學妹們興建鄉村圖書館,這既是榮譽也是責任。除此以外,鄉村還有大量如助學、養老、環保等公益慈善項目,都可以成為廣泛動員和凝聚村民和外出人才的辦法。 鄉村公益慈善大有可為 盡管我國仍有一些鄉村處于極度貧困之中,談公益慈善為時尚早,但這一比例還是非常少,絕大多數鄉村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基本實現了溫飽。更為有利的是,大量三四線城市的鄉村在過去30年平均輸出了近30%的人口進入城市,其中還有一批上了大學或者經商、興辦企業的優秀人才,哪怕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捐資數百元進行村莊公益慈善建設都是輕松之事。 過去幾年,我們經常看到批判春節期間鄉村豪賭、辦酒鋪張之風,一方面說明民風滑坡,另一方面也說明村民不知道如何將錢財花得更有價值,這就需要積極引導和組織村民和外出人才懂得,將錢花在有助于村莊發展的公益慈善事業,是更有價值和令人尊重的。 互聯網讓村民輕松做慈善 公益慈善行為的關鍵難點在于組織。如今的城鎮化讓眾多村民進城,加上沒有太多共同的生產、生活關聯,鄉村已經不再能靠敲鑼打鼓組織起來了,而互聯網的出現克服了這一困難。 舉例來說,每個村莊的村委會或鄉賢都可以去互聯網公益平臺發起公益眾籌,將帖子和二維碼在村民間、小學校友間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聚合效應,每個參與的人都會為給家鄉盡微薄之力而進行傳播。 如何放大鄉村慈善力量 鄉村由于其人才流失、信息閉塞,讓每一個村莊自發開展慈善公益活動是不可行的,這需要縣鄉一級政府在組織動員、積極引導、資金激勵等方面推動。 具體的做法可能有:(1)政府集中組織村委會學習和了解這一事業的價值,開好動員大會和解答工作,遴選出一批積極的村莊為先行示范;(2)在互聯網公益眾籌平臺上,政府提供一定配捐資金,比如村民和外出人才每捐3元,政府同步配捐1元,以激活大家參與的積極性;(3)對開展慈善項目優異的村莊給予表彰,配套更多的政策資源給到這些風氣正、人心齊的村莊。 我們將政府深度參與和推動的村村有慈善事業,稱之為公益PPP模式,這一模式的創新和有效性也將為政府工作打開新的局面。合作內容包括:(1)建立鄉村歷史文化保護區與活化利用制度;(2)支持組建縣域鄉村文教、慈善等理事會平臺;(3)以公益PPP推動每縣成立20個“村史圖書館”。 慈善將為村莊帶來正效應 盡管每個村莊的公益慈善項目通常金額不大,但是其參與性廣、社會教化性強,并擁有正風氣、聚人心等特點,其引發的綜合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一旦慈善事業形成滾雪球效應,經濟發展是順帶之事。 這樣的村莊往往會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等于免費為村莊做了廣告,村莊相關的產業、旅游也就順帶被推廣出去了。村莊的鄉風正氣也會成為社會道德、治理的教育基地,成為臨近鄉村學習的榜樣,這股精神激勵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有了這樣的基礎,鄉村的人才回歸、鄉村教育的完善、鄉賢的積極涌現都是自然發生的結果,一個蒸蒸日上的鄉村振興局面就形成了。 慈善是無形的生產力 鄉村之于城市的優勢在于其和美的鄉風、濃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與城市比拼產業和富裕,這是不現實的,也是沒必要的,所以鄉村振興的路徑和城市發展的路徑是有差別的。過去幾十年的城市發展經驗是先發展經濟,后解決社會問題,而在鄉村最起碼應該是兩者并舉的路徑。 如果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若當前中國絕大多數鄉村開展村村有慈善,比開展村村有產業更容易見到效果。同時,公益慈善凝聚人心,可助力鄉村產業發展走向成功。美德和凝聚力是無形、無價、無休止的生產力,這理應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 古村之友創始人、理事長 湯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