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4年夏天,在德國求學期間的唐占鑫遭遇車禍,脊椎損傷導致下半身癱瘓,這意味著此后只能依賴輪椅生活,同時還要承受下肢肌肉萎縮、大小便失禁、患肢神經痛、泌尿系統感染等數十種并發癥。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接受,整整三年,唐占鑫一直把自己封閉在家里。 但好在她并沒有就此放棄自己。唐占鑫在自述中曾這樣寫道:三年后的一天父親抱我去醫院做檢查,結果兩人一起摔倒在地。當近距離看到父親的白發和眼角的皺紋時,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自立起來,不讓家里人再為我操心。 這一天成為唐占鑫生活中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那天起,唐占鑫開始慢慢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并通過中國脊椎損傷論壇認識了很多有著同樣遭遇的傷友。在他們的鼓勵下,她還找了一份工作。不過,唐占鑫并沒有滿足于此。 從2012年開始,唐占鑫和另外三名志同道合的傷友共同整理了“中國脊髓損傷論壇”上數萬個傷友的帖子,翻譯了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美國老兵協會等機構在內的數十萬字的文獻,完成了中國第一本《脊髓損傷者生活自助手冊》,并創立了一套傷友自立訓練法,希望將正確的康復理念介紹給其他傷友。 2014年,他們毅然放棄了各自的工作,在中國肢殘人協會以及北京市殘聯、東城區殘聯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個線下組織,也就是北京市第一個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原中途之家),開展以“同儕服務”(傷友服務傷友)為核心的生活重建培訓項目。 2015年6月,唐占鑫和她的團隊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創業英雄匯》節目。這次節目改變了她以往對公益和商業的認知,讓她重新考慮了今后的發展方向。不久后,她和伙伴們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為北京新生命養老助殘服務中心,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 2016年9月,唐占鑫聯合一些企業家朋友以及投資人,發起成立了北京新起點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新起點基金會”),并擔任基金會理事長。她希望通過公益的力量為更多脊髓損傷者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為了給基金會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同時解決傷友們的就業和創業問題,鼓勵傷友投入公益事業,2017年4月,他們還共同投資了一家社會企業。 唐占鑫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保守估計,國內至少有200萬名脊髓損傷者,并且每年以8萬人以上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每10分鐘就會有一個人成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針對現狀,唐占鑫和她的團隊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促進脊髓損傷傷友的生活能力重建、職業能力重建和回歸社會。作為國內第一家關注脊髓損傷人士的基金會,新起點基金會的成立過程也是脊髓損傷者從自救到救他的過程。唐占鑫希望通過更加專業的方式,讓脊髓損傷的傷友以及全社會知道,通過適當的學習和訓練他們是有辦法再次回歸社會的,不會一直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做公益不能只靠情懷 《公益時報》:你做的事情越來越專業,困難也隨之更多,為什么要花這么大力氣成立一家基金會呢? 唐占鑫:成立“民非”之后我們承接了一些政府購買服務,比如北京市殘聯、東城區殘聯的項目。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民非”的服務范圍非常有限,機構的資金都用在了支持項目上,不能用于其他方面,這讓機構的發展和創新也非常受限。此外,當時不斷有全國各地的傷友聯系我們,希望我們為他們提供服務,我們自己也想做更多的事情,但在實際運作中民非開展跨省服務非常困難。 《創業英雄匯》這個節目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兩個問題:第一,機構靠什么活下去,如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你是想服務身邊的幾個人,還是希望服務更多的人。那個時候我逐漸意識到,做公益不能只靠情懷,而是需要更加專業的形式,我希望用專業的方式去做專業的事。同時,我也第一次了解到,可以依靠商業的方法來實現公益的目的。 《公益時報》:除了成立基金會,你和基金會的出資人還共同投資了一家社會企業,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唐占鑫:其實當時我和投資人對此也是有不同的想法的。我覺得如果基金會可以得到穩定的捐贈、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就不一定要依靠商業手段來實現自我造血。新起點基金會的原始出資人大部分都是企業家和投資人,他們非常支持公益,但在這些商業領域的人士看來,建立另外一種形態去支持公益機構發展非常必要,因為外界捐贈可能有時候不太穩定或者不可持續。他們提出可以成立一家社會企業,設計一些具有商業競爭價值和能力的服務內容,反哺基金會。 《公益時報》:最終你接受了他們的觀點? 唐占鑫:在跟出資人接觸的過程中,我逐漸厘清了公益和商業的關系,也逐漸理解了為什么一些大型的公益機構仍然會推出很多公益產品。事實上,我之所以同意這么做也是考慮兩個方面:第一,為基金會造血,通過商業手段解決公益機構面臨的現實問題;第二,激勵投入公益事業中的傷友伙伴。雖然傷友們在公益機構里的工資很低,但只要他們肯做,愿意做,未來他們都有可能從社會企業里得到一部分股權。 讓項目落地更為重要 《公益時報》:基金會有一個“輪椅上的金種子培養計劃”,目標是在全國范圍內培養有意愿、有自理能力、愿意為殘障群體付出的傷友,讓他們去服務更多的脊髓損傷者,但依靠基金會現有人員力量似乎很難實現這一目標。 唐占鑫:確實,依靠個人或一家機構的力量很難,所以主要是依靠了中殘聯康復部和中國肢殘人協會的項目支持。當有傷友報名項目后,我們首先會進行初選,即基本的身體能力考察。初選完成之后,我們會將名單交給中殘聯康復部和中肢協,他們再通過各地的分支機構進行篩選,對報名者進行考察,了解報名的傷友的身體情況及是不是真的有意愿去做公益、是不是愿意幫助更多的人。最后,我們再根據當年的支持情況和募款能力,每個地區推薦兩至三名候選者,基本上保證每個省有人入選。 《公益時報》:還要考慮這些“金種子”接受完培訓之后能否將項目落地的問題。 唐占鑫:我覺得這不只是我們,也是整個公益領域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公益組織都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項目推廣,培養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但這些人才培養出來之后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真的能像預期地那樣開展工作嗎?他們回去之后如何才能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土壤?誰又能夠為他們建立這個土壤呢? 所以我在想,如果我們花費巨大的精力和財力培養出這些人,但他們只是依靠自己的一腔熱血去幫助一兩個人,這是沒有什么價值的,這種局面也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在選擇培養對象的時候,還要考慮他們回去之后能否真正落地。我們會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首先,他個人有沒有能力將項目落地;第二,當地有沒有能夠讓項目落地的土壤。 《公益時報》:在這方面你們是如何設計的? 唐占鑫:我們之前進行過估算,一個接受過培訓的傷友在一年內至少可以影響15個人。但是如果我們幫他們建立起一個團隊或者建立一個機構,他們一年至少能夠影響100個人。所以,對所有的“金種子”我們其實是有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主要是培養個人;第二年主要是幫助他們落地,做一些項目,讓大家在實踐中積攢經驗;第三年我們會幫助他們培養團隊,進行團隊支持;第四和第五年我們會提供機構支持,在技術、資金等各個方面進行全套支持。 希望更多人關注殘障群體 《公益時報》:去年11月電影《七十七天》上映之后,新起點基金會聯合劇組以及主演江一燕共同推出了“燕影行動”。能介紹一下發起這個行動的初衷嗎? 唐占鑫:電影中江一燕飾演的主人公藍天的原型是我們的一個傷友,同時江一燕本人因為一直從事公益事業,就計劃包場讓殘障人士免費看電影。很偶然的一個機會劇組通過一些渠道聯系到了我們基金會,但我們并不想僅僅停留在讓傷友看電影這個層面,我們更加希望通過包場看電影這種方式讓外界關注電影院等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 我們推出“燕影行動”,一方面是希望讓傷友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到這類人群,在人文以及硬件設施等方面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我覺得這種形式非常好,這可能是電影院多年來第一次接待這么多殘障人士看電影,全國有上千名傷友通過這次行動走進了電影院。通過這次行動我們也讓很多電影院意識到了,其實身邊還有這樣一類觀眾,不應該忽略他們的需求。 《公益時報》: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及文化傳播也是基金會的工作重點之一。 唐占鑫:我們聯合福建省自強助殘助學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了“無障愛專項基金”,主要用于開展推動無障礙事業發展、促進無障礙文化傳播以及與之相關的項目。其實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領域,國家每年也都會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投入很多錢,但我們總感覺有所欠缺,我們身邊的無障礙設施并不是很完善,因為目前中國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并沒處罰制度和強制標準。 所以,我們去到公園或者地鐵等地方進行實地體驗、考察,并推出了無障礙設施手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除了硬件條件的改變,人們對于殘障群體的觀念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在這方面的定位就是促進公眾意識的轉變,推進無障礙文化傳播。 《公益時報》:基金會尚處于初創期,對于未來的發展有什么規劃? 唐占鑫:我們是國內第一家關注脊髓損傷人士的基金會,是傷友自己成立的基金會,基金會的成立也是一個從自救到救他的過程。因此,我們有著自己的特殊性。目前我們有民非、社會企業和基金會,我感觸最深的是,如何把基金會建設成一家專業的規范的機構特別難。 此前,我一直在用運作“民非”的思想管理基金會,覺得首先要把項目做好,不用對出資人以及捐贈人負責,而是要讓服務對象滿意,把他們服務好。但現在我覺得,基金會既要滿足服務對象,更要滿足出資人和捐贈人,同時還要符合政府的發展方向。 ■ 本報記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