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縱深推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迅速,社會捐贈總量穩步增長,慈善組織數量不斷增加,行業布局初步形成,在幫扶困難群眾、緩和社會矛盾和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雖然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第一,公益慈善事業已成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公益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益慈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改革開放促使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但重心投放的不均衡也使得我國各類社會問題不斷涌現。這也促使了黨和政府在判斷社會發展基本形勢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變化,提出了“小政府 大社會”的目標,這將推動公益慈善事業放在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位置。 加快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并發揮其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是黨和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物質基礎的更加堅實和社會公眾的意識提升,許多公民、企業和慈善組織等多元主體也有愛心、有能力參與慈善事業和志愿服務,為進一步發展慈善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公益慈善組織已經或正在成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推進社會民主協商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第二,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進入了法治時代 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已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公益慈善事業進入了法治時代。其中第八十八條明確提出,“國家鼓勵高等學校培養慈善專業人才,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慈善理論研究”。這為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和公益慈善事業管理專業的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共同發布的《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把社會組織人才工作納入國家人才工作體系”,慈善組織是社會組織的重要構成,這一規定有助于公益慈善人才的社會認可和職業發展。另外,《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也明確規定,鼓勵慈善組織、志愿者等為相應人群提供公益慈善服務。 第三,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存在諸多挑戰并亟需大量專業人才 近些年來,我國在公益慈善事業上取得了諸多成效,同時也伴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慈善事業迅速發展,但公益慈善專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缺乏公益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經驗,嚴重制約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據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70.2萬個,比上年增長6.0%。新老機構都存在著較大的人才缺口,整個公益領域人才亦供不應求。公益慈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建立起來。 其次,社會捐贈總量較大且不斷增長,但缺少有效使用和透明化管理,這也需要公益慈善專業人才的職業參與。據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年共接收社會捐贈款827.0億元,比上年增長26.4%,但對于社會捐贈的公開透明程度需要進一步提升,以增強公益慈善事業的公信力。2016年共有931.0萬人次在社會服務領域提供了2522.6萬小時的志愿服務,對于志愿者的服務與管理也是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內容,需要引入專業人才積極提升志愿服務與管理的整體水平。 再次,企業社會責任踐行程度大大加強,成為公益慈善新動力,但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慈善行動依然較為粗放、專業性較弱,需要公益慈善專業人才助力“企業公益慈善效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6)》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3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為35.1分,同比提高0.7分;自2009年至今,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持續增長,但增速呈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幾年來,隨著政府、媒體、行業協會以及企業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持續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在我國不斷向縱深發展。但從整體和單個企業個體來看,與國際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外資企業相比較,企業社會責任從業者群體較為缺少公益慈善的專業教育和訓練,也就是說企業社會責任領域也亟需公益慈善專業人才。 最后,公益慈善專業教育則嚴重滯后。我國下設公益慈善相關方向的培養層次通常以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培養為主,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等,以及在本科設立了公益慈善專業方向的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與宋慶齡基金會和基金會中心網合辦)。但是,這還有著其突出弊端,一是基本都是專業方向而非專業,因此在招生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依然有較多限制;二是其總體人數與人才需求相比顯得十分微小且能夠真正投身到公益慈善事業之中的畢業生依然寥寥無幾;三是公益慈善是一個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專業,需要大量的實踐訓練和公益情懷培育,而這一點恰恰與以實踐操作見長的高職學歷層次教育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