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年1月20日,由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主辦,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和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共同指導的“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第四屆企業公益年會”在京舉辦,同時發布了《企業公益白皮書(2017)》。 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企業300強公益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為33.79分,較2016年略有提升,整體為二星級;超過三成企業處于一星級,較2016年減少了69家;47家企業得分為0分。” 35.33%的企業與NGO 合作開展公益實踐 《企業公益白皮書(2017)》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公益管理具有以下階段性特征: 1.企業的公益管理缺乏計劃性、專業性和系統性。 2017年,300強企業在公益管理具體指標的得分上差距明顯。其中公司(包括下屬單位)參與或開展公益活動的企業數量達到224家,占企業總數的74.67%,得分率排名第一。 2.選擇與NGO合作開展公益實踐的企業占35.33%,其中外資企業最多。 2017年,300強企業中與NGO合作開展公益實踐的企業達到106家,占比35.33%,其中,外資企業中與NGO合作開展公益實踐的企業最多,達到45家,其次為民營企業,為34家,國有企業選擇與NGO合作開展公益實踐的數量最少,為27家。企業應繼續加強與NGO合作,發揮NGO的專業價值,進一步提升企業公益活動的專業性。 3.超過一半企業運用新媒體宣傳企業公益活動,較2016年提升14.33%,民企新媒體公益傳播表現突出。 2017年,300強企業中有154家企業選擇運用新媒體宣傳企業的公益活動,占比51.33%,較2016年提高了14.33個百分點,表明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宣傳方式已被大多數企業所接受,通過互聯網與公益的結合,有效提升企業公益價值。 4.企業公益投入的透明度有待提升,國企的公益投入透明度最高。 2017年,300強企業中明確披露年度公益資金投入量的企業僅71家,占總體的23.67%。其中,國有企業49家,民營企業16家,外資企業6家,國有企業公益資金投入披露率最高,占披露公益資金投入企業總數的69.01%。 5.從披露信息來看,民企平均公益投入超過國企和外企。 71家企業披露了2016年度公益資金投入,總額為80.17億元,總體高于2015年度,平均每家企業投入11,291.74萬元。其中,從平均公益資金投入來看,民營企業最高,達22,568.60萬元,國有企業次之,為8,684.79萬元,外資企業最少,為2,510.25萬元,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在公益投入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6.公益投入額度前十名的企業均為國企或民企。 中國恒大、神華、中石油位列前三從企業性質來看,公益投入額度排名前十的企業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其中,國有企業5家、民營企業5家。中國恒大集團以16億元的公益投入位居第一,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為8.66億元和6.21億元,位居第二和第三。 7.近三成企業建立了公益基金/基金會,公益發展指數領先的企業傾向于建立公益基金/基金會。 2016年度,300強企業中建立企業公益基金/基金會共有83家,比例達到27.67%。其中民營企業最高,有41家企業建立企業公益基金/基金會;國有企業其次,有22家;外資企業最低,僅有20家。 外企公益發展指數 高于國企和民企 白皮書的研究顯示,中國企業公益發展指數具有以下階段性特征: 1.2017年中國企業300強公益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為33.79分,較2016年略有提升,整體為二星級;超過三成企業處于一星級,較2016年減少了69家;47家企業得分為0分。 2017年,中國100強系列企業公益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為33.79分,整體處于二星級水平,有9家企業達到五星級,較2016年增多1家,但整體占比仍較小,表明中國企業公益整體發展水平仍不高。 2.外資企業公益發展指數高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2017年,外資企業公益發展指數為34.64分,高于國有企業的33.86分和民營企業的32.86分。在國有企業中,國有金融企業公益發展指數最高(44.57分),中央企業次之(37.76分),其他國有企業最低(23.28分)。 3.行業間公益發展指數差距顯著,互聯網業表現最好。 行業企業公益發展指數選取9個社會關注度高,對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力大的行業進行分析,通過對9個行業中300強企業的公益管理和實踐系統評價得出,互聯網業公益發展指數得分最高(63.31分)、日化行業公益發展指數得分其次(60.81分),達到四星級,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銀行業(51.69分)、汽車行業(51.66)、服裝鞋帽制造業(44.14分)、保險業(40.33分),達到三星級水平。電力行業(35.85分)、醫藥行業(33.83分)、房地產業(33.32分)3個行業得分在20-40之間,位于追趕者階段。 4.外企中,韓資企業公益發展指數最高。 2017年,外資企業100強公益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為34.64分。其中,韓資企業得分最高,達到71.49分,處于四星級水平,領先于其他國家企業。瑞士企業46.74分、日資企業40.58分,處于三星級水平。美資企業(39.60分)、瑞典企業(37.65分)、比利時企業(35.35分)、愛爾蘭企業(34.88分)、中國香港企業(32.23)、德資企業(29.60分)、法資企業(22.15分),均處于二星級水平。總部位于英國、中國臺灣、荷蘭、意大利、盧森堡的外資企業得分不足20分,處于一星級水平。 5.60.67%的企業擁有品牌公益項目,國企、民企與外企品牌公益項目在數量和質量上差距較小。 2017年,300強企業中,有182家企業(占比60.67%)開展/打造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公益項目。其中,民營企業最高,為63家;其次為國有企業(60家);再次為外資企業(59家)。 文化教育、扶貧領域品牌 項目最多 公益項目是企業戰略型公益的重要構成,也是企業公益理念的實際承載。打造設計精良、卓有成效的公益項目是企業提升品牌認知度、美譽度的重要手段與途徑。白皮書通過對企業公益醒目價值、組織與管理、績效、影響以及創新性與可持續性的分析,歸納總結出中國企業品牌公益項目具有以下階段性特征: 1.外資企業品牌項目最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次之。 評選得出的50個公益品牌項目,共隸屬于50家企業。其中國有企業15家,民營企業12家,外資企業23家。由此可見外資企業運營公益項目更加專業化、系統化,也更加重視公益項目品牌的塑造。 2.品牌公益項目在文化教育、扶貧領域最多。 2017年50佳品牌公益項目共涉及文化教育、扶貧、公益創新、志愿服務等9個領域,其中文化教育類公益項目最多,為21個,扶貧類次之,為7個,其他領域分布均相對較少。由此可見,教育、扶貧仍舊是我國企業公益投入的主要領域。 3.品牌公益項目平均執行6.85年,最長的達21年,保持了良好的延續性。 在評選出的2017年50佳公益項目中,平均執行年限為6.85年。最長為21年(松下電器的松下育英基金項目、海爾集團希望工程項目),執行0-5年的項目最多。具體如下:已執行5年及以下的項目為26個(52%),執行6-10年的項目有13個(26%),有8個(16%)已實施11-15年的項目。執行16-20年的項目有1個(2%),執行時間超過21年的項目有2個(4%)。與2016年度相比,執行21年及以上的公益項目比例略有增長,許多公益項目保持了良好的延續性,產生了持續的社會效益,形成企業公益品牌,有效提升企業公益影響力。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