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互聯網本身具有生命,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而這個有機體用用上世紀媒介理論家米歇爾·麥克盧漢的觀念來看,它就是人類心和腦的延伸。所以,它帶來的這樣一場革命,比工業化技術帶來的革命還要徹底。 互聯網與社會變遷 互聯網帶來了人際傳播關系的變化,也帶來了群體傳播的變化,也帶來大眾傳媒的變化。這動搖著我們傳統的制度、法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這種改變已在我們身邊發生了很長時間。但很多人并沒有活在這個時代,于是,阻礙創新的最大力量反而是我們自己陳舊僵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萬物皆媒,一切皆有可能 互聯網使得信息傳播和更迭的速度大幅加快,它讓任何事物的連接成為了一種可能性。互聯網帶來的是一種非線性的思維方式。簡單地來講,原本看似毫無關系的個人、機構或觀念,如今在互聯網上可能會碰撞產生出火花。 互聯網技術所引發的動蕩在更寬廣、更深刻的層面上解構與重構著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解構與重構不僅僅對社會結構中的法律制度造成挑戰與沖擊,還對人們據以生存的感知世界方式與內容發生了改變。 探索、傾聽、試驗、接受、拋棄 互聯網公益特別強調要在觀念上發生變化。比如說,很多人希望知道具體怎么做才能夠實現創新,但實際情況是,任何創新都沒有可供復制的模型,而是與它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建筑行業的創新模式 在今天科技的高度發展下,各個行業都在發生變化,企業已不再單純地追逐利潤,否則它會很快走向死亡。企業的這種變化很難用一個概念去定義,但他們的行動確實帶來很多啟發。 眼下,我國建筑行業正在發生著一場變革。許多開發商正用一套新的工業化建造體系從事建筑行業。這個模式帶來的改變是,工地轉型為花園工地,每名工人都在非常有尊嚴、非常干凈的狀態下工作;工地的現場有建筑工人的培訓中心,被培訓者經過兩三天的培訓即可上崗,同時可以保證施工質量;一座樓上面還沒蓋完的時候,下面就可以開始裝修,提高交付效率,使得開發商的成本大大降低……這樣一套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就已不再是企業簡簡單單地追逐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一場建筑業革命。 互聯網公益的有機團結 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們,創新、革命已不只是公益界面臨的問題,企業界同樣面臨,而它需要的是一種大家互相支持的有機團結。它要求我們在大時代里做好小敘事,“小敘事”就是我們要做好本身能做的東西。而在做小敘事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大智慧,即不光靠自己,而是通過我的想法和理念,號召更多的人來做。 有機團結下互聯網公益生態 創新本身意味著顛覆,但有很多人不愿承認,然而創新的過程往往就是與僵化的思想、體制、人際關系做斗爭的過程,它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我們每一個想要創新的人一定要做好準備,對自我進行重新認知和了解,對事業保持堅持和執著。 公益創新絕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行業的發展,公益也好,真善美也罷,都是人類永不停歇的追求。這樣一個過程是非常考驗一個人耐力與各方面能力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永遠銘記在心: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平坦、順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