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菅宇正 2017年9月19日,首屆一丹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作為其一手創辦的全球最大單項教育獎,陳一丹身著正裝出席在香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并向兩位獲獎者表達了祝賀和感謝,祝賀他們能夠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也感謝他們在教育研究和創新方面所作的杰出貢獻。 2013年正式卸任騰訊首席行政官的陳一丹這些年并沒有選擇遠離公眾視線,轉而更多地出現在媒體聚光燈下,只是與以往不同,他出席的大多是公益類活動,而媒體對他的稱謂也越來越多:騰訊集團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武漢學院創辦人、一丹獎創辦人、互聯網公益第一人、中國首善等。對于這些不同的身份和標簽,陳一丹并不太在意,他說:“身份、標簽不重要,我在乎的是在當下的崗位做有益的事。” 在獨立的會客廳內,陳一丹接受《公益時報》獨家專訪,講述了這些年和他有關的公益歷程。 “一丹獎”, 匯聚教育理念的平臺 2016年5月22日,“一丹獎”在香港正式設立,旨在于全球范圍內評選并表彰對教育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高達3000萬港元(約380萬美元)的獎勵也使得該獎一躍成為迄今為止全球獎金額度最高的教育類獎項。對此,陳一丹的態度很明確:為教育,投入再多錢都值得。“雖然高考成績不理想,沒能進入理想的大學,但不可否認,教育改變了我的人生,所以,這些年來一直希望為推動教育的發展做些事情。”2013年的一天夜里,陳一丹曾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寫道: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限制的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在我看來,一丹獎是一個平臺、一種媒介,除給予獲獎者鼓勵和肯定外,它能夠讓更多的學者、機構聚集在一起,讓優秀的教育理念相互溝通、交流,這是最重要的。” 一丹獎成立之時,陳一丹個人捐贈的25億港元(約3.25億美元)便已全部捐贈完成,資金由新設立的慈善信托管理,并設立一丹獎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運營。而如此大額的捐贈,此前并未被太多提及。“25億捐贈資金是一次性現金捐贈完成,為了保證一丹獎的持續運作,同時設立一丹獎基金會以及慈善信托。對于慈善信托而言,有專門的慈善信托管委會負責財產的管理及投資,保證充足的現金流支持一丹獎未來的發展以及獎金的發放;而一丹獎基金會在香港設立,專門負責運作一丹獎,包括與全球候選人、研究機構的對接、具體工作的執行以及獎金的發放與分配等。” 一丹獎選擇在香港設立,并以慈善信托的方式運營,有人認為是出于對內地慈善信托稅收優惠政策尚未明確的考慮。對此,陳一丹表示,之所以選擇香港,一方面是考慮到香港的政策、法律、信托、財務、運營等方面都處于國際水平,但更重要的是香港本身獨特的、中西薈萃的位置優勢和國際大都會的文化氛圍。“一丹獎本身的定位是國際性的獎項,而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中西文化、人才和思想匯聚融合的地方,在這里,可以更好地與全球不同國家或地區溝通和交流。”陳一丹說道,“過去十多年的時間,內地公益慈善行業的法律環境進步非常之大。《慈善法》尤其具有代表性,為行業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時,還使得包括慈善信托在內的新事物也逐漸發展。但法律的出臺到具體的落地執行,中間還需要有相應的實施條例,并且需要在具體實踐靈活調整,這還需要一個過程。” 首屆一丹獎的兩位獲獎者分別來自美國和哥倫比亞——美國斯坦福大學的Carol S. Dweck教授和哥倫比亞新學校基金會(Fundación Escuela Nueva)創辦人兼總監Vicky Colbert分別獲得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每人將獲得3000萬港元獎金以及一枚純金獎牌。 而談到是否有中國學者申報時,陳一丹說道:“一丹獎下設兩個獎項,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在首屆的一丹教育發展獎候選者中,來自中國的申請數量位列前三。但最終的評審是由獨立的評審委員會負責,‘優秀中選優秀’這樣復雜又頭疼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士負責,我關注的是持續維持一丹獎整體的架構和機制。” 執著教育, 始終踐行“解行并進” 2013年3月20日,陳一丹正式辭去騰訊首席行政官,在給內部全員的郵件中,陳一丹寫道:“放開騰訊管理職務后,我依然是騰訊人,仍將繼續為騰訊事業的發展貢獻所能。同時在今后的實踐中,除了陪伴家人外,也會秉承騰訊精神,投入更多精力在社會公益和教育事業上。” 顯然,陳一丹對新的事業有著很高的熱情。正式卸任后第9天,陳一丹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在深圳成立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并推出“一片丹心”和“一樹丹楓”兩個公益品牌計劃,前者主要支持傳統教育公益項目,包括《弟子規》公益親子課堂項目、陳一丹伉儷圖書館項目、慈英獎項目,后者則主要開展傳統梵唄音樂傳承項目、苗繡、以及非遺文化項目等。對于成立個人名義的基金會,陳一丹稱當時并沒有考慮太多,只是希望在公益和教育方面做些事情,“現在基金會有專門的項目在持續推進,但在當時,我并沒有考慮太多,覺得應該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開展公益項目,更像是一種‘隨緣’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做公益,都是以這種心態開始的。” 的確,這已不是他第一次隨緣開始的公益歷程。2006年,武漢的一所獨立學院找到陳一丹,希望他投資。陳一丹最初對這個項目并不感興趣,后來認為可以采取“公益辦學”這個方式做高等教育。2007年,陳一丹開始了對武漢學院的捐助。而此后,為了能夠推動這所高校的制度改革,當好一個辦學人,他用了近9年時間,直至2015年5月28日武漢學院正式脫離母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成為華中第一家非營利的民辦本科高校。但對于以辦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陳一丹而言,這僅僅是一個開始。2016年12月5日,陳一丹宣布,湖北一丹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完成首輪共建基金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支持武漢學院的持續建設發展,這是中國民辦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捐資募集。對于為何要如此執著地為教育而付出,為心中對向往的教育模式而努力,陳一丹說:“如武漢學院的辦學宗旨‘公益辦學’一樣,就是用公益的方式辦一所非營利的民辦高校,讓它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我對于教育的認識和關注,是因為秉持著‘解行并進’的理念。它是一個過程,一個在不斷交流學習、實踐中,對教育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的過程,而在新的認識中,愈發覺得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更加堅定認為教育值得去付出和投入。我本人對此深深地認同,并一直為之踐行。”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十年: 越透明,越收獲 曾經作為騰訊首席行政官,陳一丹全面負責騰訊行政、法律、人力資源事宜,亦負責集團的管理機制、知識產權、政府關系等。2007年6月26日,騰訊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在民政部正式注冊成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基金會”),開創“先河”,成為互聯網行業中第一家成立公益基金會的企業。彼時,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騰訊作為其中的弄潮兒,正與眾多企業相互角力,其互聯網增值服務、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即時通訊服務等業務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對于為何選擇那時成立基金會,陳一丹說:“企業的發展,終究還是要回饋自己的用戶,我們希望做一些事情,但希望形成自己的體系和制度。” (下轉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