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京和諧社區建設方面,‘三社聯動’是一個特色亮點。”在7月9日~10日舉辦的南京市第四屆社區暨社會公益服務項目洽談會(簡稱“社洽會”)上,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顧朝曦參觀了“社洽會”綜合展示區、區街項目區、品牌機構區、洽談發布區、活動體驗區等五大功能展區,并對南京“三社聯動”展現的成果給予了肯定。 顧朝曦指出,社會治理,除了政府必要的引導和政策扶持外,要積極發揮社會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的變遷,社區已由原有的單位社區、熟人社區,變成了半熟人社區、陌生人社區。社區環境的變化,要求社區治理不斷創新發展,凝聚多方力量,激發社區潛能,將社區建成溫馨舒適的“家”。顧朝曦還強調,緬懷逝者,要摒棄陋習,倡導“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新理念。 社區是社會最基礎的單元,也是社會治理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央先后出臺《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 南京市積極響應中央政策,結合地區實際,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牽引,以社區為陣地,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提升社會工作水平,健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調機制,努力以政府“減法”、社會“加法”激活基層治理,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三社聯動”實踐之路。 政府做“減法”,促進社區多元治理 “殘疾人網絡創業及就業增能培訓項目”“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同一片藍天下茁壯成長”“還父母一片艷陽天——關注失能老人養老”……本屆“社洽會”,南京市、區、街道三級政府出資7000多萬元,為2100個社區服務項目尋找“婆家”,吸引1000多家社會組織參與。“2100個項目主要集中在養老服務、未成年人保護、慈善助困、助殘、社區康復、農村留守兒童、調解治理等方面。其中,養老服務、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今年將投入更多資金。”南京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張國勝說。 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對接社區居民需求,只是南京市轉變政府職能、實踐治理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京市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從源頭上為構建“以社區為基礎平臺、以社會組織為服務載體、以社會工作為專業支撐”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保駕護航,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民政工作轉型升級的意見》《切實減輕社區(村)負擔提升服務群眾效能七項規定》和《關于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等多項改革發展文件,內容涵蓋了社會養老、社區建設、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和社會福利等多個方面,為政府做“減法”奠定了基礎。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對社區治理的干預,明確哪些事情政府該做,哪些事情社會力量做效果更佳,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本著這一理念,南京市民政局著力厘清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將社區內政府自辦的事一律上移,政府依托的事全面外包,社會想辦的事協商眾籌,社區自治的事“自產自銷”,不斷優化“三社聯動”機制,促進“社區、社工人才、社會組織”優勢互補、協同共治。 政府做“減法”并不是簡單的“甩包袱”,而是做好“服務員”,為社會組織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力促社會組織和社工隊伍蓬勃發展。南京市江寧區按照“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專業運行、項目合作”模式,精心打造區級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街道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站三級平臺,發揮“黨建融合、支持保障、孵化培育、人才培養、學術研究、項目研發、資源鏈接、信息公開、展示推介、標準建設”等十大功能,為社會組織在資金、場地、項目、培訓、展示、推介等方面提供集群服務和綜合支持,加大對草根型、初創型、示范型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著力打造社會組織的“大本營”。江寧區、街道近三年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扶持公益服務項目500多個,初步搭建了區級、街道及社區三級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平臺。 社會做“加法”,打造溫馨和諧社區 “三社聯動”能夠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不僅得益于政府權力下放,還在于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公眾的廣泛參與。2013年南京市率先出臺了《進一步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意見》和《基層民間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對居家養老等專業服務類社會組織實行“零門檻”登記。目前,南京市已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超萬家,社區社會組織中專業服務類平均占比32%,其中城市社區為63%,農村社區為21%。 社會組織量大質優,社工專業人才隊伍也不斷壯大。自2015年起,南京市民政局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舉辦南京市全科社工技能大賽,建立全科政務知識庫,通過以賽代訓的形式,社工由“一人一專一崗”變為“一門清”導辦、“全科式”受理,推動“全科社工”向“職業能手”方向邁進的行業標準路徑。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每萬人擁有持證社工10人。同時,出臺了《南京市社會工作督導選撥使用管理試行辦法》,全市已設立10個社工督導工作室,擁有中高級督導56名,全面開展“全科社工”業務培訓,資格認定和動態管理工作。 “我們致力于社區老人臨終關懷,自2012年成立以來服務臨終老人10000多人次,通過給患者做醫療護理和心理治療,幫助老人克服死亡恐懼、梳理生命故事等多種形式,讓老人在寧靜祥和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南京市2016年度“十佳社會組織”榮獲單位本善醫務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高潔說。 本次“社洽會”上另一家對青少年實施幫教的社會組織智高科教工作坊,近年來也先后開展具有創新特色的青少年活動2316次,舉辦“關愛留守兒童社區行”“科技校園行”“感恩父母國學宣講”等各類大型宣傳活動284場,受益近30萬人次。社會組織和社工隊伍的壯大,為打造溫馨社區,增強民生福祉提供了源動力。 “三社聯動”滿足社區民居需求,提升百姓“獲得感”的同時,也帶動了居民協商議事規范化和常態化。通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主動介入,涌現了景明佳園社區微基金、弓箭坊議事規則等一大批新典型。201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實事意見》,進一步明確協商內容、主體、程序、成果運用等。有序參與、良性互動的基層協商民主氛圍初顯。 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引領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和探索,南京市“三社聯動”推動了基層公共服務項目化、標準化,打破了政府包辦社區的傳統格局,翻開了“政府主導、社會主角、市場助力”的社區治理新篇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5年南京社區“減負增效”、街居體制改革分別被評為全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第一名。2016年全國街道治理與服務創新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推廣南京街居體制改革、街道服務中心建設和社區綜合體建設。(據《中國民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