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企業及其各類人員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需求也呈現出復雜化、多元化和個性化并存的特點。對此,我國企業社會工作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服務探索和經驗積累,形成了以下主要實踐模式。 模式一:廠內模式。這是我國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較早模式,也是當前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發展的一種模式。具體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由裕元公司引發的侵害員工權益的系列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迫使該公司在2000年聘請了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專門人才作為其部門主管經理,開始探索以社會工作方法推動企業社會責任。2002年4月,裕元公司成立內設多名全職工作人員的員工活動中心,建立了圖書館、溫心驛站等社會責任部門,并組織了大量志愿者以開展各類服務活動,涉及安全、保健、生命輔導、環保等內容,開始摸索企業社會工作的“廠內模式”,協助員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010年,富士康“九連跳”事件后,政府部門和部分企業更為主動地開始設立社會工作崗位或與民辦社工機構合作,推動企業社工服務在廠內的開展和拓展。 模式二:社區模式。2008年年底,偉創力集團與北京市協作者文化傳播中心攜手推動成立了“珠海市協作者社會工作教育推廣中心”,主要扎根工業型社區,作為工業區社會單位的一分子對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企業員工提供社工服務,并形成了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方協力推進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做法,其服務內容包括文化娛樂、權益維護、情感關懷、心理疏導、外展服務及社區融入等。該模式的主要特質是在企業社工服務中較為注重對服務對象的充權增能和工業型社區的治理參與,注重“助人自助”這一價值理念的踐行和傳遞。與駐在企業內相比,其更易于獲得相對第三方的角色及企業工人的認可,且注重將企業工人視為“社區人”而非“企業人”。 模式三:項目嵌入模式。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深圳企業及其員工帶來了比較大的沖擊,深圳市民政部門利用福彩公益金購買了溫馨社工服務中心組織策劃的“風雨同舟——企業社會工作計劃”項目。該中心委派了14名社會工作者進駐9家不同領域和規模的企業,開展提供了一系列服務活動。其意義在于:一是為民辦社工機構提供了在企業內從事專業服務的機會和空間,二是體現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行政能力,三是緩解了企業的內部壓力,增強了員工的向心力。在當前,這一模式也成為了當前政府購買或企業資助民辦社工機構開展企業社會工作服務的主要模式。 模式四:樓宇模式。企業社會工作服務的樓宇模式主要是在北京形成的,本質上它是將社工服務以設立樓宇社會工作站的形式嵌入到企業樓宇服務中,主要依托于商業樓宇“五站合一”的基本做法。以北京為例,商務樓宇經濟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企業及其就業人員,其面臨著多元化服務需求,如心理減壓、文化娛樂、社會交往等。海淀區睿博社會工作事務所承接的“一樓宇一社工”項目,以設立一線社工崗位和社工督導崗位的方式,運用社工方法為樓宇內的企業員工開展各類服務,推進商務樓宇社會服務專業化和職業化。 模式五:工會內置模式。工會內置模式的本質是“社會工作者+工會工作者”的“雙工模式”,即在工會內部設置專門的社會工作服務站或社會工作崗位,并聘任專職社會工作者為企業組織或事業單位及其員工提供各項專業服務。 對于實務模式的采用應充分遵循本土性和差異性的基本原則,只有適合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在未來發展的探討中,基于社區綜合發展的企業社會工作新模式備受青睞,即充分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方主體的資源和優勢,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支持建立企業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并委托專業性社會組織具體運作,或由專業性社會組織自主建立和運作企業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整合社區不同層面的發展性資源,為企業及其員工提供專業服務。該模式的優勢主要有:一是專業性社會組織以第三方身份與政府、企業合作,能夠保持相對中立的價值立場;二是它屬于漸進式發展模式,可以回應現有企業社會工作專業實務能力不足與企業認知度不足的雙重困境;三是它能夠大大促進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多方參與和協作,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