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很多不同的選擇,每一種生活狀態都是由你的選擇所帶來的。”談到目前的狀況,馬云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于秀紅這樣表示。 由于工作地點在杭州,于秀紅每周末都得奔波于杭州和北京的家中。因為女兒不適應杭州的生活,她只好選擇如此奔波,但她卻累并快樂著,因為她說生活本就是選擇,“有得才有失,有舍才能得”。 職業生涯前半場 于秀紅本科學的是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學的是工商管理財務管理方向,之后在美國進修了兩年領導力博士課程,系統地學習了德魯克高級管理證書課程(EPD),2009年因為生孩子她放下了博士課程的進修,為的是能多陪伴孩子。 由于一直學的是管理專業,并且是財務管理方向,所以在計算投資回報率方面是于秀紅的專長。 相較其他公益人的履歷,于秀紅的職業經歷相對還是很簡單的。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國際非營利組織——安澤國際救援協會,并且一度做到了項目經理的職位,在那里她接觸了公益較系統的概念,比如項目的可持續性和創新性等概念。 但這份工作并沒堅定于秀紅在公益領域深耕的決心,2003年,她去了海基科技有限公司做商務管理,企業任職的經歷與公益領域不同,成就感也不高。 于是,2005年4月,正是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成立的時間,于秀紅加入基金會任項目開發管理部門經理,于2006年10月升任副秘書長,這一呆就是5年。 2009年這一年于秀紅的小家庭增添了新成員,晉升為媽媽的她,在重返職場時想要有更多的突破,而此時正值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下稱阿拉善)機構的變化期,機緣巧合下找到了她,就這樣她加入了阿拉善,任協會運營總監一職,主要負責企業家會員、傳播和綜合運營。 但在阿拉善,于秀紅并沒有呆太久,也許是期待和現實的差距,也許是不大適應環境。2011年,于秀紅又選擇回到了光華,主要負責光華慈善基金會、光華創業教育中心和香港光華慈善基金會三個機構。 所以除了阿拉善的那段經歷外,從光華2005年成立到2015年的十周年慶典活動,于秀紅基本都在。不管是工作環境、工作流程或是工作理念,都特別吻合她的習慣。 2014年年底,即將不惑之年的于秀紅,除了繁忙的工作外,她希望能有更多的自我突破。于是,她找到了領導,傾訴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就在這時,馬云公益基金會成立了,并且找到了她。但由于工作地點的原因,于秀紅很猶豫,但這個猶豫很快因為她先生的鼓勵得到了破解,就這樣,2015年3月,于秀紅加入了馬云基金會任執行秘書長一職。 對于于秀紅來說,這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由于它的平臺完全不一樣,不管從基金會的整個項目設計,或者對基金會的定位都不一樣,因為馬老師希望將機構做成最具影響力的基金會,按照國際成熟的體系,不管在架構還是項目運作方面都要做到專業、透明,以結果導向。所以對我來說是一個職業經歷重新開始和學習的階段。”于秀紅表示。 每個機構就像不同的人 對于秀紅而言,馬云基金會符合她之前的想象。唯一不同的是,她以為一年就可以完全適應新機構的想法,實際上根本不夠。 因為馬云的格局和眼光很高,且具有前瞻性。對于秀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到了馬云基金會怎樣去學習,去了解馬云的要求或期望。于秀紅覺得每一個機構就像人一樣具有性格和特點,對于基金會來說,也一定擺脫不了創辦人的明顯特點。 馬云做公益強調以人心為主,影響自己、影響別人,從而影響社會;強調用公益心態與商業手法實行CEO制,包括制定戰略、明確目標并考核。“所以,有時候我們出去很多同行說你們人不多,但我說我們要求高、壓力大,我們有很清晰的像公司一樣的目標和考核。”馬云一直強調公益和企業一樣,要專注、且集中。在企業,一定要清晰所專注的領域,而且要做深做透才能產生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馬云希望于秀紅能夠帶領團隊將機構做得具有代表性和專業性,且具備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鄉村教育領域,這一點和她之前所在的光華截然相反。 于秀紅曾經所在的光華并不強調傳播,而在馬云基金會是要求做影響力的,馬云一直強調慈善要低調公益要高調,公益高調的原因是因為人人需要參與,如果不讓大家去了解和理解,就沒辦法喚醒公眾的意識,就談不上參與。 于秀紅身邊的朋友、同事對她的評價是執行力強,而馬云基金會最看重的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執行力。“我在計劃做一個項目時,除了提前做深度的調研外,如果方案可行就會先把它實施出來,從核心的框架、目的出發,達到目的的同時再去不斷優化,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和嘗試”。 在公益領域的12年,談及最大的收獲,讓于秀紅感觸最深的首先是人生的選擇,你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都是選擇所帶來的,對她而言,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和擁有怎樣的工作狀態是她選擇的界限,在她看來選擇公益讓她找到了價值感和幸福感;其次是打開了自己的視野,她覺得公益行業接觸的人群廣而寬,馬云也好、捐贈人也罷、或者是參與的明星等,都是社會中最有資源的人;最后是因項目去到一線的經歷,不管是資助項目或是執行項目,都得走到一線去了解真正的需求。 “曾經在光華做項目時,四川所有的貧困縣我都跑過,包括涼山、大西北地區等。現在在馬云基金會做的鄉村教育項目,對于一線教師的走訪,都是和同事們一起去的。”于秀紅說。 通過樹立標桿改善鄉村教育 “馬云基金會所關注的方向是鄉村教育,而對鄉村教育能夠起關鍵性影響的便是教師,教師是可以直接影響一個課堂從而影響孩子的,而能否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就是優質的老師。”談及開展鄉村教師計劃項目的初衷,于秀紅解釋道。 “除了老師外,校長是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學校的,通過改變校長從而影響一個學校,這是鄉村校長計劃項目立項的出發點。” 于秀紅告訴記者,她目前在鄉村教育階段推動的項目有三個,分別為鄉村教師計劃、鄉村校長計劃和教育公益平臺。 以鄉村校長計劃為例她具體介紹了項目的模式:“鄉村校長計劃是通過每年招募20個一線優秀校長給予他們個人激勵,每位校長是50萬元的預算,其中10萬元作為校長個人的生活資助,10萬元作為校長3年領導力的提升,包括國際的游學、國內持續的領導力課程等。另外30萬元作為實踐基金,用于幫助他們在其學校開展教育創新實踐,更好地發展鄉村學校。同時,我們也會跟不同機構協作,比如公益組織幫我們推薦落地的實踐、專業機構在領導力提升上的培訓,以及媒體傳播校長故事,讓社會廣泛認知等;以及和教育部合作開展鄉村校長工作室,每年20個入選的校長可以形成20個馬云鄉村校長工作室。” 今年4月份,第一屆鄉村校長計劃評選出了20位校長,并于7月份召開了新鄉村校長論壇。“目前我們正在規劃未來三年的領導力提升,將于年底進行第二屆的招募。”于秀紅介紹道。 而鄉村教師項目是每一年資助100位老師,給予每位老師9萬元的生活資助和價值一萬元共持續3年的專業培訓。 “如今,鄉村教師項目已走進第三個年頭,共資助200位鄉村教師,2015屆和2016屆的200位老師目前正在接受暑期培訓。” 于秀紅告訴記者,教育公益平臺項目是他們推出的新項目,希望通過網絡平臺或者公益平臺匯聚更多教育資源和鄉村教育者,第一階段的核心是吸引有意愿做公益的企業,通過平臺將更多資源直接提供給一線鄉村教師和鄉村學校,讓企業做公益更簡單,讓鄉村教師和學校直接獲得需要的資源。 “每年的臘八節,馬云基金會都會在三亞開展教師盛典活動,2018年1月份的盛典活動上我們計劃會做一個三年度的項目總結,項目效果展示等。因為鄉村校長計劃項目今年是第一年,三年的領導力提升的計劃、實踐基金、校長工作室運行的機制和方案等目前處于搭建和梳理當中,如何把項目實施細化,產生實際的效果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教育公益平臺項目接下來的重點是影響和吸引線下的、愿意參與教育公益的資源,使它們真正幫助到更多的鄉村校長和老師。”談到三個項目接下來的規劃,于秀紅介紹道。 對于自己,于秀紅則表示:“希望能夠保持現在這種狀態,不斷地去探索、學習和實踐。公益帶給我自己的幸福感和快樂是最主要的,希望能夠保持并將同樣的狀態傳遞給我的團隊以及我們服務的人。” ■ 本報記者 李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