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盧磊/文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根據國際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和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基本實踐,要實現企業社會工作的全面推動和持續發展,需要采取適合本土特點的多元化發展策略,抓住發展機遇,同步化解挑戰,這就需要整合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教育界的優勢與力量。 完善企業社會工作制度、勞動法律法規,加強企業福利監管。制度建設是企業社會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保障,因此應積極落實我國第一個企業社會工作相關的頂層制度設計,即《關于加強工會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 在制度構建方面,還可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健全勞動者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政策,及時修訂、廢止過時的政策法規,提升企業員工的福利水平,允許和鼓勵企業員工建立互助性組織,注重企業員工的民主參與;二是將監管環節與制定環節緊扣在一起,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拓展員工權益維護的渠道和途徑,縮短其各類成本,保障企業員工基本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三是持續開展企業社會工作試點工作,初步探索出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和創制相對完善的企業社會工作制度。 企業應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倡導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一方面企業應扭轉過去只顧企業發展而忽略員工發展的現狀,主動聘用社會工作者或委托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向員工尤其是困難職工群體提供符合其實際需求的多元化服務,包括救助救濟層面、心理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等;二是統合企業價值和社會工作價值的交集,積極倡導人文關懷的企業文化和人性化的服務管理,追求并實現企業發展和員工發展的雙重目標。 注重引入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其敢于創新和服務專業的雙重優勢。從社會工作先發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專業社會組織在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不同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第三種核心力量,能夠對于政府治理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起到一定的自下而上的補充作用和監督作用。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政府、企業彼此間既相互協作又相互制約,這有助于企業社會工作的持續發展。社會組織的草根性和本土性對于探索我國企業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也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社會工作教育界應以培養專業人才為本,并逐步豐富相關研究成果。企業社會工作要實現突破性發展同樣需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其專業人才來源有兩個重要途徑:一是在既有的工會系統內對工會工作者開展社會工作系列培訓,通過專業訓練、實踐及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等手段,逐步推動現崗人員轉換為企業社會工作者;二是鼓勵和引導社會工作畢業生投身企業社會工作領域。 在教育教學方面,還需要注重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企業社會工作教材,探索以實踐為本的參與式教學模式。社會工作教育界還應始終保持與一線企業社會工作服務的緊密聯系和調查研究,發揮自身優勢,持續組織召開企業社會工作相關研討會,及時有效地總結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經驗教訓,形成有較高質量和實用價值的系列論文或著作,并做好研究成果的行動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