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資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 據筆者所知,國內公益組織籌集捐款有三種策略,一是眾籌,二是大客戶,三是眾籌兼大客戶。當然還有就是政府購買,但暫時不是主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趨勢。至于社會企業、商業運作等目前還在筆墨官司階段。目前倒可以探討一下企業作為大客戶大捐方的啟示。 近日“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脫貧攻堅三年公益計劃”宣布在未來3年共出資3億元人民幣,幫助全國6萬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這些數字并不復雜,這一善舉令人振奮。全國4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贊聲不斷,好評如潮。之所以如此,大概是企業的公益激發了人們的思考。 首先,企業要有視野。現在經常提到人的“三觀”問題,其實企業也該有經濟觀、政治觀、社會觀、文化觀等,經濟要創優,政治講大局,社會盡責任,文化爭先進。大企業也好,小企業也罷,在經濟上創優同時,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緊扣脫貧攻堅的戰略主題,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以實際行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這是企業該想到的。通過這些所創建的企業文化必定是先進文化,而先進文化又會促進企業的高品質發展。如果只追求自身的經濟成果,而忘卻其他,視野窄了。 第二,重視教育的企業是有遠見的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個家庭,要想發展,拼的就是教育。有了教育,才有工業農業國防、科技文化環保等的發展。千年大計,教育為先,誰認識到這一點,做到了這一點,誰就發展進步,否則就停滯落后。企業發展自身也是靠教育的滋養,人才的撐持,企業是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企業從教育入手履行社會責任,說明企業對教育的深刻認識,是盡歷史責任、國家民族責任,是有遠見的。 第三,重視青年成長成才的企業一定有未來,而青年強則國家強。《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是我國青年事業的第一個國家規劃,培養造就青年人才刻不容緩。一個企業,在做慈善的時候,有多種選擇,可以解決現實問題、歷史問題,也可以選擇既是現實問題又是未來的問題。所以,幫助青年的未來,讓他們進行社會實踐、創業就業等是一種公益方向的選擇。教育的目的是成為有用之才、棟梁之才,關注青年學生的長遠發展,就是更加重視未來。這種意識,反用于企業自身,也正是未來文化。重視未來,就一定有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