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7月9日,在第一屆公益慈善教育與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暑期課程正式開班,該中心的公益慈善管理輔修計劃由此拉開帷幕。 該計劃由學校面向在校學生開設。課程學習時間一年,完成學分18分,其中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學分各5分,課程論文5分,實踐課3分。 這是目前國內十分少有的以在校生為培養對象的公益慈善課程。 面對記者“是否擔心培養的學生以后不進入公益慈善行業”的問題,捐資方——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陳琳卻表示:“我一點都不擔心。” “我非常鼓勵管理學院、教育的、工科的等學科的學生都來學這個選修課程。因為只有這樣,種下一顆充滿活力的種子在這些人心中,那么他將來不管是在哪一個行業,他心里這顆種子開花了,他還有多一個選擇,就是公益。”陳琳強調。 在這位14歲由臺灣負笈美國求學,先后獲波士頓大學心理咨商學位、美國南加大(USC)國際公共政策碩士學位的秘書長看來,公益需要跨界人才,公益可以成為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而紫江基金會也正在不斷搭建這樣一個平臺,無論是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幸福五號的公共公益空間,還是紫竹高新區CSR聯盟的企業社會責任推動。 致力公益理念傳播 2016年1月,陳琳正式在紫江基金會上崗,對行業進行摸底成了首要任務。“做任何負責任的決定之前這個都是必須要有的。”陳琳強調。 基金會找了瑞森德對基金會的資源做了梳理。依托基金會發起人沈雯所在的紫江集團,向集團的高管、集團服務的紫竹高新區的眾多企業的白領等發放了200多份問卷,了解了他們公益的需求(愿不愿意去做、希不希望有更多資源對接、什么樣的項目更愿意參與等)。 基于公益行業的現狀、自身的資源,經過理事會的決議,最終確定了從公益理念的傳播做起。“不是我一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陳琳表示。 2017年1月,基金會出資設立了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將目標聚焦到公益慈善人才培養。 設立公益慈善管理輔修計劃 在陳琳看來,現代公益要做得高效、更有社會價值,需要復合型人才——需要情懷,但情懷不能當飯吃,要有三頭六臂,不僅是籌款,還要會傳播、管理、評估等。 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最終將培養目標放到了在校生身上,陳琳表示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是錯位培養。目前已經有不少在職人員的培訓,“為什么要去做跟人家一樣的事情呢,浪費社會資源”。 其次,在學校時可以更純粹地去學習一些事情,而對學生來說,這時的公益理念傳播也更純粹一點。 第三,“我們做這個項目希望它是有更多跨界的”,而不是僅針對公益從業者。這些學生以后可以更多一個選擇,就是公益;或者在企業、政府也能做和公益結合的事情。 “跨界人才很重要,比如我在念國際公共政策的時候做了很多的評估,項目的、政策的評估,這在任何的行業里都是需要的。”陳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 一個商業人,他同時對公益的情況又有所理解,就會有更多一些可行的方案出來。“如果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話語體系,有一個相同的認知基礎,聊起天來其實更愉快的嘛!”陳琳表示。 學生在完成10學分的公益慈善管理輔修計劃課程學習后,可以進入公益慈善管理人才暑期學校計劃,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益慈善管理特訓,深入了解公益慈善管理技術與發展前沿。 在此基礎上,根據暑期學校師生綜合評價,最終選拔出15 名同學參加海外研究計劃,到包括香港、臺灣及歐美國家在內的境外國家與地區學習與實踐。 基金會會對中心進行評估。包括招生數量、學生的公益背景、研究情況、轉化率等。 “轉化率是我提出的,什么概念?選修課學習完后他想要再上更多我們體系里的課程,或者說留下來的比例比較高,相對來講表示他對我們項目的一個認可。”陳琳表示。 中心對這些學生的畢業去向是不做考評的,“但是我希望可以幫他們對接到更多的公益實習基地。”陳琳強調。 公益是一個共同的話題 除了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公益教育,基金會還將目光投向了白領和企業。 幸福五號是基金會在紫竹高新區設立的集參與、分享、交流為一體的公益實踐空間。 “我們調研發現白領之間是需要很多交流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班、通勤,真的沒有什么辦法交流。” 幸福五號的設立,讓交流成為可能,而公益是最好的交流媒介。在此基礎上,“幸福圖書館”、“幸福益起讀”、“幸福會客廳”等原創品牌項目陸續開展起來,紫米團、紫夢課堂、紫竹之星頭馬俱樂部等成熟的公益項目也不斷入駐。 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企業與企業之間同樣需要。基金會出資成立了紫竹高新區CSR聯盟。現在有18家聯盟單位,包括中廣核、英特爾、可口可樂、至純科技等。 這其中有民企、有國企、有跨國企業。在陳琳看來,“公益是一個共同的話題,沒有利益相關性,可以更好地去打破疆界,互相幫忙。” 通過CSR論壇等活動的舉辦,企業在一起探討CSR發展趨勢及優勢,進行優秀CSR案例的經驗分享和交流學習活動,建立了聯盟內的社會責任工作機制。 “大家都有做好的地方、可以去借鑒的地方,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可以幫助那些想要參與公益的企業。”陳琳強調。 做可持續的公益 公益理念的傳播推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對基金會來說,如何可持續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基金會在摸索的一個主題,我自己也在成長。”陳琳表示。 基金會的原始資金是2000萬元,對于是否轉公募,陳琳很堅決地表示:“我不打算變公募。我覺得企業基金會天然就是非公募基金會,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之前不應該公眾籌款。” 項目年年開展,資金如何可持續呢?“基金會開展的項目一定是要再去對接資源的。”陳琳強調。 今年4月,幸福五號項目正式注冊,全稱為“幸福五號青年公益發展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務,漸漸地形成造血功能。 “這需要時間,在它需要的這段時間,我們可以提供支持。”陳琳表示,“對接資源,我覺得這是我們基金會的角色。” 陳琳認為,籌款的方向應該根據項目本身的情況,每一個項目籌款的來源是不盡相同的。籌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是其他資源,是資源的置換。 “這個比較考驗人,是對我的一個挑戰。我要對這個行業更清楚,更清楚大家的需求,然后去做資源的置換。”陳琳表示,“我們很歡迎大家的資源,但是一定要負責任,這才是一個可持續的態度。” 作為由商業轉戰公益的秘書長,陳琳在規劃基金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對自身的規劃也很明確:“基金會!我喜歡,而且我覺得很有幸福感!” “必須要長久才能把基金會做好,既然從第一任開始,就要做到最后一任。如果理事會夠信任我。”陳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