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14個世紀前,晉代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都到訪過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尼泊爾的藍毗尼,唐代時尼泊爾尺真公主與松贊干布的聯姻更是成為一段佳話。 14個世紀后,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尼兩國建交60余年的大背景下,兩國紐帶的維系和加固更迎來了新的機遇,一批中國民間組織紛紛開始嘗試走出國門。 7月1日,300輛山地單車踏著昔日西行的足跡,飛躍喜馬拉雅山脈,在佛國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投放,為當地山地貧困居民的出行提供解決方案。 開車僅能行駛一小時的國度 Samin是尼泊爾人,曾在臺灣有過留學和打工的經歷,回到尼泊爾已有三四年時間。如今的Samin感到生活十分不便,曾經駕車在臺北公路上馳騁的經歷已經一去不再復返。因為Samin的國家并沒有那樣多的公路可供汽車行進,汽車基本在1小時內都可抵達“終點”,因為實在是無路可走。 Samin深知,對于尼泊爾城市居民來說情況尚且如此,山區居民的出行狀況將更加難以想象。于是,Samin開始想象,山地自行車是否能夠解決山區居民的出行問題。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傷亡人數過萬。當時,北京一家名為慈愛公益基金會的創始人、理事長曹翔前來尼泊爾參與民間救援工作。這支基金會中大部分成員來自名為“越野e族”的組織,有著豐富的越野出行經驗,這也讓他們對于當地的道路出行狀況格外關注。 其后,曹翔又多次和朋友們來到尼泊爾。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入交流后,曹翔發現,大多數尼泊爾居民均居住在山間與山為伴,出行均靠步行,孩子們為了上學或者歸家,出行一次一連走上幾天的時間是家常便飯。囿于山路崎嶇,當地汽車無法在山區通行,貧困居民家中也無力購置摩托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只能依靠雙腿。 曹翔腦中閃現出的解決方案正是Samin心中所想,經過多方調研后,曹翔決定通過基金會的資源向尼泊爾山區捐贈一批山地自行車,一個名為“佛國單車”的山地居民出行計劃就此成行。 根據北京慈愛公益基金會的計劃,首批將向尼泊爾方面捐贈300輛山地自行車,而今后將共有3萬輛山地自行車落地佛國。同時,根據當地居民的出行習慣,基金會還為山地自行車進行了改良,安置了后座以承載物品。 伸展至他國的公益創新 2017年7月1日,北京慈愛公益基金會正式將“佛國單車”項目落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其后,基金會將通過“以商養善”的方式幫助該項目可持續發展。同時,基金會的慈愛體育項目也將與尼泊爾地方體育運動地方進行融合。 王璇是北京慈愛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有著多年民間組織從業經歷的她儼然已是公益界的“老兵”。在王璇看來,用商業的模式解決公益的問題,是公益項目能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這種保障不因項目落地國內還是國外而有所改變。 “現如今,公益慈善的發展已不在簡單停留在資金資助的方面,物資捐贈、項目多元化、以商養善都是中國公益慈善進步的方向。捐贈山地自行車讓慈善通過資金捐贈以外的多種形式來表現,真正補足受助人群的實際需求,這種作法既務實又創新。”王璇說。 實際上,這種作法也將公益界的最新實踐從一國之都傳遞到另一國之都。 “以商養善”為海外公益插翅 與基金會合作的祥心慈善企業負責人黃承軒也對尼泊爾當地狀況進行了深入考察,在此次山地自行車捐贈后,他有了更新的想法。 黃承軒所負責的企業是一家社會企業,不僅以其產品解決了社會問題,還將所得利潤重新投入公益模式本身。 這家企業所帶來的新型酵素,可打破傳統農業中的許多桎梏,能有效幫助農民減輕成本、打開市場,為社區改善農業質量和生態建設,同時為整個社會提高就業和人民體質。 “現代公益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再直接捐錢,而是從根本問題上整體性地解決一個社區、一個群體的多方位需求。”黃承軒說,“期待可持續的農業方式經兩國民間組織推廣到更多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和地區。” 而此次的山地自行車捐贈只是中尼雙方和做的一個層面,雙方都懷著更長遠的目標讓尼泊爾相關社區能夠通過整體生態構建去達到比傳統捐贈擴大十倍甚至百倍的、可持續的受益,這也是社會企業多年來在全球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經驗所得。 通過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農戶們的經濟能力和生活質量將得到成倍的提高,屆時,一輛小小的山地自行車不會再成為他們難以負擔的成本。 創始成員國受益“一帶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尼泊爾作為最早響應的20個創始國家之一,在受惠于“一帶一路”的同時也成了最早一批支持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友好鄰邦。 就在十余天前,中尼雙方舉行了第十一輪外交磋商,將共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入開展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包括高層互訪、貿易投資、能源、旅游人文等等,而其中更著重提出災后重建領域。 作為尼泊爾震后重建的一個延展,這3萬輛自行車成為了兩國公益領域合作的一個新起點,它在捐贈形式、公益深層次形態和公益走出國門上都有重大的創新。 尼泊爾前總理、尼泊爾聯合馬列黨派主席奧利也光臨現場,他高度評價這一項目,并表示近年來,中尼兩國在各個領域的雙邊互動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公益慈善領域的合作讓他感到使兩國的合作關系又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毫無疑問,中尼兩國的關系正處在歷史最佳時期,再加上一帶一路的倡議,如今一批批公益先行者,紛紛跨出了國門。 接受《公益時報》采訪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海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包勝勇教授這樣說:“中國民間組織的海外步伐是在欣喜中伴隨著種種挑戰,而相比于商業組織,民間組織的這種挑戰甚至于更大,所以每一次行動的成果都是來之不易,也讓人倍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