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億元捐贈與戰略慈善發展報告》。該報告通過分析大額捐贈行為的公開資料發現,大額捐贈更注重時間規劃。 據統計,2011至2016年間,累計捐贈總額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慈善家(含個人及其控股企業捐贈,不含私人基金會捐贈)有123位,捐贈總額(含承諾)達1131.43億元。報告提到,這123位億元捐贈人的24筆承諾捐贈,規劃期一般5至10年。 有規劃的撥付,看上去很美好。此前,記者對10余筆發生在2016年的大額捐贈(承諾捐贈金額在一億元以上)進行了采訪,除陳一丹捐贈25億港元設立“一丹獎”已全額到賬,其余全部為分期到賬,規劃到賬時間為10年的也很常見。 由于不少捐贈是根據項目進展撥付資金,在項目沒有新進展的情況下,捐贈行為何時落地也沒有明確的時間,甚至有些捐贈在撥付了少量資金之后一拖再拖,最后可能不了了之。此外,由于涉及股權及有價證券等非現金形式,一些大額捐贈也遲遲沒有兌現。 按項目撥付,是嚴謹還是 托辭 《中國億元捐贈與戰略慈善發展報告》指出,受稅制影響,早年捐贈只能在當年抵扣稅款,如果企業超過應納稅款的12%,多余部分無法享受捐贈稅前扣除的優惠,因此很多捐贈人會分批撥付善款,從而享受最大化的稅收優惠。 毋庸置疑,這是很多企業考慮分批撥付善款的原因之一。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大額捐贈都是按項目進度撥付資金,而由于項目規劃需要一定周期,捐贈方與受捐方對項目具體實施形式未達成一致,或項目進展緩慢、未達到捐贈方預期等原因,導致捐贈遲遲無法落地。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2016年9月,重慶博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新翔向其母校電子科技大學捐資10.3億元。其中3000萬元分三年到賬,另外10億元分10年到賬。記者了解到,該筆捐贈屬于項目制,即根據項目的實際進展來撥付,而目前尚處于項目洽談階段,只有等項目具體落實之后資金才會逐步到賬。 更早之前,2016年2月,浙江通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向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兩億元,用于校園建設,并按照建設進度分期撥付。2016年2月底,企業撥付了首筆2000萬元資金。不過,由于雙方對建設規劃還在討論中,尚未確定具體方案,這筆資金仍未使用。 為讓善款真正用到實處、使其符合捐贈人的意愿,同時不對企業正常運作產生大的影響,大額捐贈分期撥付無可厚非,按照捐贈協議執行也沒有問題。不過,在少數情況下,“分期到賬”或“按項目效果撥付”也容易成為企業捐贈或其他形式捐贈“爛尾”的由頭。 2011年12月21日,帝亞吉歐公司旗下尊尼獲加品牌在上海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啟動“語路”問行動。項目投1000萬元,尋找六位夢想實踐家。2012年4月,六位獲勝者人選確定。按計劃,每人166.7萬元的資助金分三期支付,由合作基金會代為支付,即帝亞吉歐與相關基金會簽署捐贈協議,基金會再與獲選者簽署資助協議。 不過,事情并不像預期的那樣順利,有人只拿到了一年的資助,有人雖拿到兩期資助,但情況也并不樂觀。期間,企業聯系人及合作基金會都有變動,受助人雖然按照要求提交項目計劃,但此后的溝通并不順暢,甚至與企業失去了聯系,而活動承辦方與基金會也互相推諉。 結果是,當時非常需要這筆資金來開展項目的參與者計劃受到很大影響;而擁有其他籌款渠道的參與者也逐漸失去耐心,事件最后不了了之。 股權捐贈,是慷慨還是忽悠 除了現金捐贈,近年來股權捐贈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因為現代企業家的財富很多是以股票、證券等形式存在的。由于股權捐贈數額通常都很大,因此也會得到媒體及社會特別關注。 2009年10月,新華都實業集團董事長陳發樹宣布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會,同時宣布捐出其個人持有的市值83億元人民幣的股票資產。不過在此后兩年半時間,新華都慈善基金會仍沒有收到這筆捐贈。 據媒體2012年的報道,新華都慈善基金會提供的《福建新華都慈善基金會關于捐贈情況的說明》顯示,自新華都慈善基金會成立至2012年6月底,由捐贈人捐贈的股票權益性現金收入共計1.58億元;與此同時,基金會通過不同形式的慈善活動支出共計1.87億元,差額部分已通過捐贈人減持股紫金礦業股票予以彌補。 該說明指出,上述(當時市值83億元)股份每年產生的權益性收益,是基金會每年基本的慈善資金來源。但2009年10月20日財政部頒發的《關于企業公益性捐贈股權有關財務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企業捐贈后,必須辦理股權變更手續,不再對已捐贈股權行使股東權利。 對于股票遲遲沒有過戶的原因,新華都方面稱,根據當時的法律法規,捐贈人捐贈的有價證券過戶到基金會將產生巨額稅款,可用于做慈善的資金將大大減少。陳發樹83億元的股票如果兌現捐贈,要繳納20.75億元的企業所得稅,剩下的62.25億元資本,每年產生的收益還要被收稅。也就是說,企業當時是以稅負過高為由沒有兌現捐贈。 另一筆引起廣泛關注的股權捐贈發生在2015年。當年8月,何巧女承諾將個人所持有的北京東方園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7630萬股股票通過減持的形式,以現金的方式捐贈給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當時股票價值約為29.23億元,根據項目進展逐年撥付。該筆捐贈使得何巧女位居2015中國捐贈百杰榜第一名。不過,截止到去年4月,媒體證實該筆捐贈并未實施。 法律能否化解“諾而不捐” 窘境 2016年4月2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公益股權捐贈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支持和鼓勵公益事業發展。 該通知第一條規定,企業向公益性社會團體實施的股權捐贈,應按規定視同轉讓股權,股權轉讓收入額以企業所捐贈股權取得時的歷史成本確定;第二條規定,企業實施股權捐贈后,以其股權歷史成本為依據確定捐贈額,并依此按照企業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在所得稅前予以扣除。公益性社會團體接受股權捐贈后,應按照捐贈企業提供的股權歷史成本開具捐贈票據。 另外,2017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以更大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進行慈善捐贈。修改后的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為: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而原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的捐贈只允許按照占企業利潤12%的比例在當年進行扣除,超出12%的部分不再允許扣除。此次修訂實際上是對捐贈扣除優惠政策的擴大,解決了一大部分大額捐贈支出的稅前扣除。經過這次調整,中國稅收優惠鼓勵慈善捐贈的力度也超過了許多國家,如美國、荷蘭、韓國的扣除比例是10%,德國分為5%和10%兩檔。 如果上述兩筆股權捐贈發生在今天,那么捐贈者恐怕也沒有理由不兌現承諾了。 不過,記者通過對幾家基金會的采訪了解到,對于企業或其他機構“諾而不捐”的現象,他們表示能夠理解。廣東某基金會負責籌款的工作人員談到,“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企業對項目的理解和執行方不同,導致企業沒有及時撥付款項,或拖著不給。我們一般會和企業進行友好溝通,截至目前沒有遇到過特別惡劣的情況。” 在一些民間發起的基金會看來,即使發生“諾而不捐”的情況,可能也不是出于主觀惡意,而是在承諾捐贈時對情況判斷不夠,沒有考慮執行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拔覀儗拥亩际切⌒偷馁Y源,大多是有公益心的普通民眾,如果通過法律程序去追討捐款,可能會把大家嚇跑。因此,我們只能盡量做正面引導,鼓勵大家積極參與?!鄙虾B搫窆婊饡嚓P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于“諾而不捐”的現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主任黎穎露表示,可根據慈善法第41條請求支付剩余捐贈,“不過實踐中諾而不捐的現象確實很少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的,當然慈善法也就此作出了支付令等簡化程序,便于慈善組織維護自己的權利?!?/p> 慈善法第41條規定,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 (一)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公開承諾捐贈的; (二)捐贈財產用于本法第三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慈善活動,并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 不過,該條款也同時提出,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議后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經向公開承諾捐贈地或者書面捐贈協議簽訂地的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 本報記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