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數字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社會創新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專題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構建可持續的共享公益生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數字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社會創新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專題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云南大益愛心基金會秘書長汪敏:
構建可持續的共享公益生態

    在汪敏看來,公益行業的發展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的公益實際上都是富人公益、政府公益、商業公益,愛心人士、企業和政府部門等社會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構建一個完整、可持續的共享公益生態,不是簡單地靠富人或企業捐錢給受助人,也不是政府大包大攬公益事業,更不是公益組織‘夾縫中野蠻生長’,而要靠全民共同營造良好的公益環境,打造平民公益、人人公益、天天公益的‘公益+’時代。”

    在今年8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一場講座上,云南大益愛心基金會秘書長汪敏受邀作為主講人,以“中國公益發展缺什么”為題發表演講。汪敏認為,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相比經濟增長的速度,中國公益行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公益缺乏可持續的共享公益生態。在她看來,公益生態就是政府、社會組織、公眾以及受助人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公益,同時每個結構之間既相互關聯、相互依靠,又互相增長、互相促進的狀態。

    此前,汪敏做過教育部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教師,在外經貿部工作十余年,還曾擔任商務部配額許可證事務局局長助理。2004年5月,汪敏進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擔任副秘書長至2010年,期間獲得2006年度“中華慈善獎”。她還曾擔任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秘書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等職。2015年6月,汪敏成為云南大益愛心基金會秘書長。豐富的工作經歷和人生經歷讓她對公益有著不同的看法。

    社會發展需要公益

    《公益時報》:從商務部到青基會,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你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當時你是如何理解公益的?

    汪敏:其實我對于投身公益事業一直有著自己的規劃,當時離開商務部進入青基會也是公益事業發展的需要,我也愿意為公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是清華大學首屆公共管理碩士(MPA),我在清華期間感受很深的一點是,為什么所有關于公益的案例都是反面的。那時候王名老師給我們講授關于公益管理、評估等課程,他非常注重案例教學,很多案例都是反面的。這也會引導你對中國公益的發展進行思考,比如中國公益的起步、公益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包括家庭結構及養老等問題。

    拿養老問題來說,我們國家實際上是以家庭贍養為基礎形成的社會體系,大家不理解也想不到為什么會有民間力量去關注這方面的事情。市場經濟發展起來后,我們在這方面的缺失、與西方社會現代公益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需求和問題不斷出現,可能過去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包攬,但現在我們發現政府也不能面面俱到,同時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而這就特別需要公益來填補、支撐,公益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也會突顯出來。這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公益時報》:對你來說這可能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如何看待“公益人”這個角色?

    汪敏:公益人是什么?我曾無數次跟他人解釋關于公益組織行政經費的問題,因為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做公益的人還要拿錢,當然現在也有人不理解這一點。很多人把公益人當成圣人,他們似乎不吃不喝,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其實不是這樣。在國外,公益組織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就業問題。公益人也是職業人,他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追求。

    推動公益升級

    《公益時報》:你一直關注青年公益,2015年帶領基金會推出了全新的大學公益項目——青年益工社,推出這個項目的初衷是什么?

    汪敏:我覺得就學生的資助來說,貧困大學生是最困難、最需要關注的群體之一。雖然大學生有能力去勤工儉學,但是他們在從家門踏入大學校門的時候是最艱難的,不少學生甚至因為家庭困難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而且即便進入大學,他們的后續發展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此外,很多大學生都有做公益的熱情,但有時候他們是為了公益而公益,不懂分析社會需求,也沒有專業能力去開展項目。我們發起青年益工社項目一方面是為了扶持校園公益事業,培養公益人才,同時也想為大學生群體提供更多創業就業機會,這一點也是他們迫切需要的。

    《公益時報》:該項目具體以何種形式展開?通過這個項目想要達到什么目標?

    汪敏:青年益工社共分為四個板塊:一是愛心茶室,致力于打造校園創新創業孵化器,為學生創業積累經驗;二是益文化,我們定期推出各類沙龍、講座,涵蓋公益、創新創業、傳統文化等領域;三是益創業,為校內創業學生提供“網絡視頻直播+現場交互式”培訓,優秀創業項目還可獲得額外督導、資金支持,甚至是持續的培育孵化;四是益公益,幫助有愛青年實現愛心夢想,扶持與幫助校內公益社團發展,為公益路上的小伙伴提供資金支持、場地支持等,并參與公益骨干培訓計劃。

    我們的項目以提升大學生能力為抓手,包括做公益的專業能力、創新創業的能力、領導能力以及服務他人的能力,等等。我們會整合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為在校學生搭建一個鍛煉能力、提升素質的綜合性實踐平臺,并將公益實踐、創業實踐、就業實踐、創新實踐融于一體,讓學生從中受益。青年益工社其實是在做升級,我們要成長,而且要共同成長。

    《公益時報》:的確,社會需要好的公益項目,但是設計一個好的項目也不是容易的事。

    汪敏:結合我在青基會期間做的事情和這些年對公益的思考,我會采用漸進的方式去設計項目。第一,發現需求。我們要去調研社會需求,因為做公益一定是要貼近需求的,不管這個需求是群體性的還是個體性的。第二,分析需求出現的原因,要去了解社會最需要的是什么,應該從哪一個角度去做。通過這一系列的工作,將需求轉化成公益產品,實現公益項目產品化。然后才是下一步的社會發布、社會動員,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前面我也談到有時候很多人是為了公益而公益,他做公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沒有去思考自己關注的對象究竟需要什么。我有一次和大學生聊天,他們告訴我有時候聯系了很多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并不需要他們的幫助。后來,學生們聯系到一所打工子弟學校,但學校也不同意他們為學生們上課,因為學校有自己的教學安排。最后沒有辦法,他們申請做孩子們的心理輔導老師。我問他們為什么要做這個,他們回答說自己覺得打工子弟的孩子們需要心理輔導……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要學會發現需求,貼近受益人,創造價值,擺脫為公益而公益的圈子。

    理念倡導更有意義

    《公益時報》:你曾動員并幫助姚明設立了姚基金,協助開展姚明慈善晚宴、NBA慈善義賽等,也和很多名人明星建立了良好的伙伴關系,你如何看待明星和公益的關系?

    汪敏: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群體,完成他們上大學的夢想,青基會在2006年聯合全國的省級青基會,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等機構和媒體合作,發起了“圓夢行動”。這是我當時最看重的一個項目,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姚明就是那個時候被我們拉進來的,因為我們需要社會關注,需要借助明星的影響力。2006年是姚明正火的時候,之前他也在做公益,但是不重視宣傳,沒有意識到需要引領公眾一起做公益,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觀念會影響很多人。

    和姚明一樣,很多中國人一直都有這種想法,叫‘顯善善小’。怎么理解呢?就是我做點事情可以,不要去過度傳播,好像那樣就是沽名釣譽。其實不是這樣。實際上,作為一個明星,他是千千萬萬青少年的偶像,他的做法會對青少年群體產生極大的示范作用,如果不去傳播的話就會掩蓋這種示范作用。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把公益價值、公益文化的傳遞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我認為的公益3.0版本。后來姚明也主動聯系我,表示想要邀請NBA球星到中國開展慈善晚宴、慈善比賽,把所有門票收入捐贈出去。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姚明跟我說他準備成立姚基金。對于明星來說,他們倡導的價值、理念傳播的價值比捐錢更有意義。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公益時報》:你一直在強調公益理念的倡導和傳播,在你看來,中國公益行業的發展還存在哪些不足?

    汪敏:的確,從歷史的縱向來看,中國的公益行業確實發展很迅速,公益組織的數量和規模越來越龐大,但我覺得應該從橫向比較。從公益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的視角來比較,你就會看見差距。“世界捐助指數”有三個指標,包括“過去一個月是否幫助過陌生人”、“過去一個月是否捐過錢”和“過去一個月是否做過義工”,我們的公益不管從哪個指數來說,都處于倒數的水平。我希望能有更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公益圈的人不能只盯著圈里的事情,還應該放寬眼界,在更大的范圍內思考。

    我覺得我們的公益缺少的是可持續的共享公益生態。什么是公益生態?就是政府、組織(包括營利、非營利)和公眾、受助人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公益,同時每個結構之間既相互關聯相互依靠,又互相增長互相促進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對公益生態的破壞非常容易,就如同環境一樣,但是修復起來非常難。所以,大家應該共同為公益行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各個環節、各個因素要共同發揮作用,互相提供營養,而不是相互制約,由此才能形成公益的正循環。

    ■ 本報記者 皮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综合中文网|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久久综合视频网站|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亚洲|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丁香五月婷婷综合激情在线|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91成人亚洲综合欧美日韩|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综合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久久综合色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五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欧美大战日韩91综合一区婷婷久久青草| 国产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欧美亚洲另类久久综合|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