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08版) “我們跟大家常理解的慕課不一樣,慕課是海量課程,大家上傳。我們平臺上的課程是自己開發、自己上傳的,相當于一個私播課。”益修學院的聯合創始人王璇說。據她介紹,所有的課程都是在調研基礎上由機構事先開發好體系,然后與老師共同備課,再經過拍攝、剪輯、制作、上線而來。目前網站已上線320多節課程,另有100多節拍攝完成,等待上線。 益修定位的主要用戶是剛進入公益圈的1~3年的公益新人,其次是志愿者伙伴。王璇坦言,雖然也有一二線城市的學員,但是相比之下,學員還是更多地集中在三四線城市。 由于是社會企業,在提供少許免費體驗課程的基礎上,個人還是需要付費注冊,才能進行完整系統的學習。而如果是以組織為單位購買多個個人學習賬戶,機構可以申請開通管理通道,并在后臺對旗下學員的學習進度進行監測管理。 目前在平臺上授課的老師包括行業大咖、專家、大學老師和一線實戰者,包括呂朝、李志艷和徐本亮等。不過網站也鼓勵更廣泛的師資參與,并開設了申請“做老師”的通道。據王璇介紹,主動在網上報名的多為一線實戰者,雖然暫時比例不高,但是是日后發展趨勢。 “一線實踐者的經驗和案例更為豐富。”她說,“如果他善于言談和總結歸納,我們備完課后會讓他自己來講。但是如果他不擅長、不想出鏡,也可以由他提供案例,我們總結出知識點后找其他老師來講。” 事實上,這種基于網站的在線學習模式并非憑空出世,它的最終成形是創始團隊在前2種模式下長期摸索的結果。在團隊還未組建的時候,初創成員曾利用業余時間、自發運營公益學習社群,而他們組織大家學習的第一個課程就是由中國公益研究院開發的《公益五十課》。創業后,他們又協助運營了UNDP第二期慕課的學習社群,而這也成為了創業關系的基礎。 “我們當時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公益五十課》上完,有小伙伴說收獲很大,問還有沒有這樣的課。我們說沒了,就這么多課。”王璇回憶道,“看到有這么多小伙伴熱愛學習,再加上了解了互聯網在線課程學習的需求,我們討論了很久,就說‘那創業吧!’” 2015年4月,早期創始人員決定全職創業,但由于在運營模式和理念上的分歧,其中一位離開了團隊,這導致剩下的兩位女性合伙人瞬間壓力山大、生扛一切,她們自掏腰包,一邊著手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一邊尋找外部合作資源。2個月后,益修重組核心團隊,創始成員變成了三位女生,江湖人稱“益修三娘”。 談及對自創網站的堅持,王璇強調:“我們不只是課程的提供方,整個網站的體驗、服務都是圍繞我們開發的課程去給到用戶,這是其他現有平臺是提供不了的。” 她坦言,到目前為止資金投入最多的還是IT和視頻技術,這兩項占總投入的一半以上。“我們現在都是掰著手指頭過日子的。”她說,“要省。不是什么錢都要去花,還是要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上。” 雖然在網站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王璇也承認目前用戶在網站上的活躍度并不高。“早期的用戶都在微信里面,你很難要他們拋棄一個習慣,都上益修、上一個全新的平臺上留言和互動。”她說,“所以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先把大家維護好、培養學習習慣,在其他的平臺上打開益修課程的知名度,后面再慢慢把他們轉移到網站上。” 目前,益修學院雖未開始盈利,但已于今年上半年獲得了恩派和深德公益的200萬A輪融資。“我們預計到2017年達到收支平衡,整體上我還是樂觀的。”王璇說,“因為我們平時很低調,正式的運營活動從今年五六月份才開始。目前來看只要我們去推一推、動一動,用戶數量上就會有反應,只不過人手有限,目前課程研發是我們的重點。” 早期,網站多靠口碑傳播,后來慢慢發展到通過微信群、微信服務號傳播,現在益修翻轉課堂偶爾會把老師帶到線下一些代表性城市,例如鄂爾多斯和沈陽,并與當地的樞紐型平臺合作,以點帶面進行宣傳。王璇表示,益修未來打算跟5個城市建立這樣的聯系,進一步開展運營活動。 直通車:搜索“益修學院”,進入官網;或者,你也可以關注益修微信號“yixiu-xueyuan”,在移動端獲取最新課程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