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年7月20日,北京萬通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萬通基金會)公布2015年年度工作總結,表示2015年度工作計劃中,萬通集團對基金會捐贈并不確定。(萬通基金會的捐贈資金來源固定,每年定向接收萬通地產當年利潤的0.5%,非上市公司萬通控股當年利潤的1%,同時接受萬通高管、中基層員工及合作伙伴的捐款。) 通過2015年度萬通基金會年終工作總結可以看到,由于集團財務困境,基金會年度財務狀況“十分不樂觀”,捐贈遲遲無法到位,2015年度總收入為230余萬元。 自2008年高調注冊成立后,萬通基金會于2009年就將原始注冊資金縮減至200萬,2010年捐贈收入達到最高的1200多萬之后,到2014年捐贈收入跌至206.87萬元,跌幅超過80%。 馮侖,在出售了創辦25年的萬通集團后,其親手發起成立的萬通基金會走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8年前,他不曾想過會是現在這般的黯然結局,也不曾想到企業出資成立的基金會會如此脆弱,沒有公募權的他們一旦失去了企業的支撐,即使項目做得再好依舊無濟于事。更為致命的是這不僅僅是萬通基金會,而且是眾多企業成立的基金會所共同面臨的近乎決定“生死”的難題。 每況愈下的資金來源 捐贈資金的固定來源方式并不能帶來固定的資金捐贈,因為這完全取決于萬通地產和萬通控股的經營狀況。 回看這些年的捐贈資金數據,2010年,萬通基金會捐贈收入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200多萬元(12,614,322.8元);2012年,萬通基金會凈資產為343.08萬元,捐贈收入為539.06萬元,其中萬通控股捐贈100萬元,萬通地產捐贈150多萬元(1,557,293.85元),馮侖個人捐贈280萬;2013年,基金會捐贈收入跌至264.04萬元,下跌超50%;2014年,基金會凈資產已縮減至238.46萬元,而捐贈收入繼續下跌至206.87萬元,其中萬通地產捐贈僅為95萬元,萬通控股已經消失在了捐贈來源名單當中,反而是一家叫做洋浦耐基特實業有限公司捐贈了100萬元。 如今,萬通基金會沒有捐贈資金入賬,原因只有一個,萬通沒錢了。萬通控股和萬通地產沒有盈利,就無從再談對基金會的捐贈,據2016年1月12日萬通地產公開發布業績報告稱,公司2015年年度經營業績出現巨額虧損,凈利潤為-5.8億元至-6.2億元,而2014年,萬通地產凈利潤僅為4500多萬元(45,089,851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88.16%。至于萬通控股,據業內人士爆料稱,近兩年萬通控股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并沒有盈利;而萬通控股官網披露的財務狀況也只更新到2013年,截至2013年實現凈利潤共計僅為1.05億元。 時間退回到2008年,馮侖依舊是萬通的掌門人,在那個房地產崛起的年代,僅萬通地產當年就實現了11億的營業利潤,純利潤達到了5.2億元,而萬通實業(現更名為“萬通控股”)凈利潤亦達到了1.1億元,可謂風頭正勁;成為商界領軍人物的馮侖,就在那年的夏天高調在北京民政局注冊成立了萬通公益基金會。原始注冊資金由萬通控股、萬通地產及馮侖個人捐贈共計400萬。也就在那時,馮侖作出了“基金會的資金來源由萬通地產拿出當年利潤的0.5%,非上市公司萬通控股拿出當年利潤的1%,同時接受萬通高管、中基層員工及合作伙伴的捐款”的決定。 8年前的馮侖,也許考慮過會持續投入巨資到基金會當中,但他可能沒想到親手創立的萬通基金會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 從2013年開始,關于馮侖將出售萬通股份的消息就甚囂塵上,而據媒體公開報道,早在2014年,馮侖已經通過減持的方式,將部分股權轉讓給北京嘉華筑業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華實”)。而嘉華實業也已經取代馮侖成為萬通控股的第一大股東,又根據萬通控股擁有萬通地產51.1%股份,因此,嘉華實業已經成為萬通地產的實際掌控者。據萬通內部人員透露,馮侖手中剩余的股份也已經于2015年底基本上悉數出售。因此,萬通集團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去馮侖化”的時代。而作為萬通集團注冊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資金來源全部依賴一個已經出售公司的馮侖身上顯然并不現實。據萬通基金會公開年報顯示,從2008年成立至2012年,馮侖個人累計向萬通基金會捐贈資金達到1400多萬元。而在這期間萬通控股和萬通地產兩家集團累計向基金會捐贈總額分別達到了1000多萬和800多萬。 行將破碎的公益夢想 基金會成立之時,馮侖說:“專業性和獨立性是萬通基金會運作上的最大特點。基金會采用獨立理事會制度,11個理事席位中,萬通地產僅占三席,基金會運作不會受主要捐款方萬通的直接指令。”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當年馮侖高薪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聘請的李勁早已遠走深圳壹基金出任秘書長,雖然其目前依舊擔任著理事長一職,但在2015年12月萬通基金會召開的理事會上,李勁將其在任時期聘任的4位理事同時解聘亦可看出,在萬通基金會也走到“去馮侖化”的地步時,他亦決心離開。而在此屆理事會上,接替李勁擔任萬通基金會秘書長的陳鍵也正式宣布離職。據知情人士透露,陳鍵的離開,一方面是萬通目前所面臨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馮侖出售萬通后,新的掌舵人對于萬通基金會未來的發展遲遲不下定論。 說到底,還是沒有擺脫“誰出錢誰老大”的現實規則,企業出資成立基金會,初衷都是希望能夠更好地做公益,做更好的公益。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基金會雖然具有獨立法人身份,企業也只是會與基金會達成口頭捐贈承諾,大多不會簽訂書面捐贈協議,因此基金會秘書長更像是一個職業經理人,重大決策權依舊掌握在提供資金的企業大佬手中,依舊會受到來自公司決策層的影響,秘書長只是負責對決策進行實際操作及負責基金會日常事務;甚至有的基金會所有的工作人員均來源企業,工資亦由企業發放。他們無法像公募基金會一樣,秘書長具有完整、獨立的決策、管理權限,基金會的捐贈來源都是社會捐贈,而所開展的公益項目亦按照基金會宗旨及目標有序開展,不受捐贈人個人意愿左右。 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錢惹的禍”。而萬通基金會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個案,而是作為眾多非公募基金會共同面臨的問題存在著,那就是一旦企業經營狀況出現問題,企業基金會將受到非常大的沖擊。 企業基金會癥結:公募資質 而這也是企業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普遍所面臨的問題,有時并無關乎基金會自身項目實施效果如何。依舊以萬通基金會為例,成立至今的8年時間里,致力于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社區,項目覆蓋了北京、天津、成都、杭州、上海、臺灣的64個城市社區,可謂是踏踏實實扎根于社區的優質公益項目。但依舊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公募資質的原因。據基金會中心網數據顯示,從1996年至今的20年間里,全國注冊的基金會從533家增至目前的5025家,數量增加了9倍有余,而其中非公募基金會數量達到了3471家,占到基金會總量的69%。作為非公募基金會,它們無法公開募集資金,只能通過固定渠道接收善款,而企業成立的基金會,其固定渠道顯而易見。 如今,我國《慈善法》即將正式實施,而2016年7月29日,民政部剛發布了《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于獲得公募資質進行了更為清晰的界定,滿足申請條件的慈善組織均可申請公募牌照。我們期待在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快速發展、公益基金會數量迅猛增長的同時,更能夠改善基金會自身的生存狀況,內與外的共同繁榮才是真正的興盛。 ■ 本報記者 菅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