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落地的重要載體,企業基金會近幾年發展迅猛,很多有志于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良心企業紛紛成立慈善公益類基金會,在助力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品牌的公益價值。專注于傳統慈善,還是實現了商業和公益的雙輪驅動,這個二難選擇的命題一直伴隨企業基金會的左右,尋找,一直是企業基金會的夙愿。 企業基金會和企業的親緣關系。企業基金會與發起企業天然就具有一脈相承的親緣關系,前者獲得的企業支持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資金支持,企業基金會的第一筆捐贈往往來源于企業,這為企業基金會提供了項目費用和行政費用等多方面的資金支持;其次是資源支持,這主要表現為企業基金會對企業人脈關系、企業市場渠道的無償使用;再次是品牌支持,企業品牌往往為企業基金會的公益項目做了背書。 企業基金會的發展圖譜也與企業密切相關。基金會啟動時一般的主要支持者是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發展到中期其支持者則拓展為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及其相關人脈,后期的可持續發展則更多來自于企業員工的積極參與。與之相關,企業品牌和基金會品牌也表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初期,企業品牌為基金會項目品牌做了背書,為基金會項目的有效推行提供了支持;后期,基金會的公益品牌則為企業的商業形象增加了公益價值,提升了社會大眾對企業的認可度。 企業基金會發展的內生動力。鑒于企業和企業基金會之間的這種關系,如何發揮企業和企業基金會的各自優勢,尋求企業及其基金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二者資源共享和效益多元的共同目的,是一個津津樂道、不斷探尋的話題。 第一,要注重將社會現實需求和企業發展需求相結合。企業基金會公益項目的設計,既要與當前的社會現實需求聯系起來,又要兼顧企業創新發展的要求,通過公益項目的嘗試和探索,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促使企業向社會企業的道路發展,至少要防止企業為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而產生新的社會問題或者環境污染。如有些地產基金會依托自身企業的地產優勢,開展環保地產和綠色社區的公益項目,既有助于為社區居民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也促進了企業的環保轉型。 第二,要注重將企業基金會品牌發展與企業優勢資源相結合。脫離開企業的有效支持,企業基金會的品牌建設將舉步維艱。要將基金會品牌項目的設計和執行與企業優勢資源結合起來,在降低品牌項目執行成本的同時,爭取企業更大的可持續資源的支持,以便獲得更大的發展。此外,未來新修訂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將要取消非公募和公募的區別,對企業基金會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很多企業基金會可以利用企業原有的銷售渠道來開展募捐,增加捐贈收入,擴大社會影響。 第三,要注重將企業基金會公益項目與企業員工志愿服務相結合。發動企業員工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將慈善公益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就企業基金會而言,形成了穩定可靠的志愿服務供給渠道,降低了公益項目的人力成本;就企業而言,以此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員工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歸屬。 公益和商業的涇渭分明。當然,企業成立基金會屬于散財之道,絕非斂財之手。我們不否定二者之間的關聯,但也絕不允許利用這個關聯發生利益輸送,公益和商業一定要涇渭分明,最好的監督辦法就是信息公開。 在當前市場條件下,企業基金會在不違反基金會章程規定的前提下,為低成本、高效率地開展公益項目,基于公允甚至更低的市場價格,可購買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但要避免利益輸送,也要做到每一個交易的公開透明,經得起社會公眾的推敲和考驗。 針對企業基金會最容易被詬病的關聯交易問題,其實相關法律法規已有規定。如《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基金會理事遇有個人利益與基金會利益關聯時,不得參與相關事宜的決策;基金會理事、監事及其近親屬不得與其所在的基金會有任何交易行為。另外,新出臺的《慈善法》也有相關規定,如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慈善組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與慈善組織發生交易行為的,不得參與慈善組織有關該交易行為的決策,有關交易情況必須向社會公開;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指定其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慈善公益人士 張映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