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公益理論當然在社會科學之列,當然在發展繁榮之列。 中國的公益事業,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和實踐,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盡管公益事業的參與還不夠廣,影響還不夠大,但能發展至今,能體現出一定的中國特色,是政府、社會、有識之士等共同推動和努力的結果。 自從《慈善法》公布之后,《基金會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開始征求意見,這是公益事業法律層面的積極建設,也一定會取得積極的成果。這也會帶動全社會對中國公益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思考和研究。 但就我國公益整體而言,除了法律層面,應該涉及的還有許多方面: 公益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不只是簡單地同外國相比占GDP多少、解決就業多少問題,這個問題很復雜。還有它的均平價值和效用、社會企業模式、市場運行規律、經濟質量考量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等待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公益自身就包含文化傳承、倫理道德、新文化建設、文化借鑒與交流等,公益現象很多時候表現為文化現象。 公益內涵就是社會內涵,公益總歸口大概還是社會范疇,公益在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公序良俗、社會價值體系等建設中,功能獨具,不可或缺。 公益是建設生態文明、組織與個人實現社會責任、促進全社會創新創業、融入世界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是當今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和手段之一。 總之,公益既可歸納亦可演繹。現階段,學界、公益界有很多NGO/NPO研究機構、公益研究院等,都可謂學有專長、業有所精,但可能是歸納偏多、演繹偏少。如在現在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上協調各方、資源共享,一起努力建立公益學科,不知合時宜否,能做到否? 資深公益人士 崔子研/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