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幾年無論是國家倡導(鼓勵更多企事業單位參與志愿服務)亦或市場環境倒逼(品牌經濟下企業比以往都更注重品牌形象),甚至企業員工自身(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及參與),都讓越來越多企業加入了志愿服務大軍,這于社會、于企業、于員工都是好事。但因國內公益及志愿服務發展總體比經濟發展來得滯后,配套支持,無論法律、政策還是培訓、技能都在完善中,許多企業在開展志愿服務時容易隨波逐流或摸著石頭過河,不自覺步入一些常見誤區。 誤區一:完全社會化或完全企業化。這是企業參與志愿服務的兩個極端,也容易出現在企業參與公益或志愿服務的開端。完全社會化是指企業把參與到現有社會化的志愿服務等同于企業自身開展的志愿服務,如參加政府組織的大型賽會、重大事件,或參與到不同NGO組織的服務活動(環保、助學、兒童保護等)。這種參與是附屬式的它山之石,在企業開展志愿服務起初較省時省力,但長期對于強化自身企業屬性及打造自有品牌項目效果甚微。 另一種極端是完全企業化的開展,如在項目設計上只注重企業訴求不回應社會需求,開展形式只考慮員工志愿者感受忽略服務對象感受等。完全企業化的做法也許并非企業本意,但由于企業以經濟行為為主,對社會問題的把脈,服務對象的了解總是有限,如果企業開展志愿服務時不主動走出企業與社會結合,就容易陷入完全企業化的誤區。 誤區二:只重服務不重評估。實施一個項目,無論公益或商業,項目評估幾乎都是必備一環。但談及志愿服務,也許出于其為“志愿”行為,無論組織者本身或志愿者本身先就有了一種“我都來做志愿者了,還這么多要求”的付出者姿態,于是不少企業開展志愿服務時的評估標準常變為“到了就是完成,做了就是做好”過程即結果的主觀式評估。這也是為什么當你和某家企業聊起志愿服務,其負責人常可和你一一細數做了幾個項目、有多少志愿者,但若細問其效果,如員工志愿者參與度、服務對象滿意度等卻常答不上來。 全方位多方面的項目評估不僅是對某次志愿服務效果的即時反饋,長期的橫向縱向的對比評估更是志愿者激勵的重要部分。畢竟沒有什么比看到通過一點一滴的志愿服務給社會帶來切實改變更能鼓舞一名志愿者。 誤區三:只重招募不重培訓。許多企業在開展志愿服務時注重志愿者數量,畢竟志愿者為人力資源的一種,量大也算取勝的關鍵,因此相關負責人常把主要精力放到招募上。也由于大多數志愿服務如果不涉及專業技能或特殊領域,招募完成即算組織工作完成大半,這更讓許多企業對員工志愿者培訓的重要性認知不足。但由于多數企業員工不像CSR負責人那般了解公益理念,或有資深志愿者的社會服務經驗,于是常出現企業志愿者到了服務現場措手不及,甚至許多員工做完服務也說不上此次服務或這個項目背后的原因及意義。 為員工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訓,不僅是保證每次企業志愿服務質量的前提,更是培養員工志愿精神、企業公民意識的必要步驟。而當員工志愿者成長到一定階段,為其提供諸如公益項目策劃、志愿服務活動組織技巧等相對專業的培訓更是增強企業員工志愿者主動性、持續性及組織歸屬感不可或缺的一步。 和眾澤益志愿服務中心項目總監 鐘金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