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領導學習班講話中著重講了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各行各業都要領會學習,會形成供給與需求新的平衡、新的態勢。盡管是經濟領域的改革,但公益慈善事業也一定包含其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益慈善得到長足發展,但總的來講,各公益機構基本遵循了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著力在扶貧濟困、救災等方面發揮作用,效果也很明顯。但在《慈善法》即將實施的情況下,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加大公益供給也是勢在必行。業內人士已經出了好多招,也可以做如下思考。 一是加強公益性。現在的公益慈善從事實上講,慈善的內容更多、味道更濃,盡管從宏觀上講都屬于公益的一部分,但從純粹的公共利益考慮還不夠主動、不夠全面。如萬科技創新、環境保護、衛生防疫、特殊群體等著眼的還不夠多、不夠深。由于貧困、災難更直觀、更急迫、更易激發人們的慈善心,也確實有大量需求,促發人們積極參與、奉獻愛心是自然的。但從發展看,不論社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公益慈善組織進步與完善,更多地實現宏觀的、長遠的、高品質的公益產品供給恐怕是重要課題。 二是突出創新性。現在公益慈善項目同質、手段相似、資源分散、人才匱乏,尤其是在大量的非公募基金會取得公募資格后,在現有資源的蛋糕上重新分割,沒有新的公益點,就不會有新的立足點。要想把蛋糕做大,也需要從新的供給方面考慮。要實現創新,一要激發民間力量。公益點不是政府設計的,而是民間蘊藏的、發現的、破題的,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慈善組織的激發力遠不如沒有羈絆的民間組織來得快、來的猛,今天的草根,也許就是明天的弄潮兒,對民間放的越松,能量越大,供給越強。二要提高專業素質。現在從事公益慈善工作的人一方面缺乏公益慈善的專業知識,一方面缺乏不同項目領域的專業知識。僅憑熱情或一份工作之心,是無法高屋建瓴地發現公益點的,也很難實現創新發展的,更無從談起加大公益供給。 資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