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庫布其沙漠沙塵天氣減少95%,生物種類增長近10倍,當地10多萬人已脫貧致富,與1988年相比,現在降雨量增加了6倍。”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擲地有聲地用數據給內蒙古庫布齊沙漠28年的變化做出了總結。 28年前,身為一名旗(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秘書的王文彪被派到庫布其沙漠腹地一家鹽廠當廠長。“那廠離旗政府僅60公里,旗長來看我們,要跑3個多小時,還得領個刨沙的,扛一個鍬,刨完沙子,車才能動,可見沙漠的工作環境是多么艱辛。”王文彪說。 望著越來越難以逾越的無邊沙海時,出生于沙漠,成長在沙漠的王文彪深刻地意識到治沙已經刻不容緩。但具體怎么做,他心里還沒譜。起初他和廠里的50多名員工一起拿起鐵鍬,擔起籮筐,笨拙地在漫漫黃沙之中種下一棵棵生命之樹。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樹木漸漸長成了一排排護衛隊,守衛著賴以生存的鹽湖和企業。此外,為了能更好地外運產品,王文彪帶領員工,歷經十年多的努力,修建了5條穿越沙漠的公路。 但是真正使得庫布其沙漠有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則是一種“商業手段引入公益,公益思維引入商業”的模式。 “公益+商業”模式 實現造血功能 億利的發展主要是依托政府政策性支持,由企業進行公益化投資、產業化開發,并鼓勵農牧民進行市場化參與,讓生態與經濟相輔相成。按照王文彪的概括,就是“一個模式、兩個循環、三化機制”。 一個模式即可持續公益的商業治沙模式,通過沙漠生態經濟的促動,讓沙漠生態環保公益得到了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經濟、民生”的共贏。 兩個循環是沙漠生態經濟循環和沙漠生態社會循環。沙漠生態經濟循環將沙漠生態經濟模式簡化成四環節:防沙治沙,生態修復,土地整治,沙漠產業開發。沙漠生態社會循環則包括五個環節:防沙治沙,產業開發,民生改善,民族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不論哪種模式,前階段基本以公益為主,后階段開始追求產業及利益。 三化機制包括了市場化、產業化、公益化。市場化即通過市場行為和企業投資,整合多元力量共同推動沙漠事業。國家先后出臺了林權制度的改革政策,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內蒙古推行“禁牧、休牧”和“誰造誰有”的林業驅動機制,農牧民以市場化行為承包種樹種、草種、藥材,通過企業多元化方式引進外企、國企和民企形成聯合投資體,共同參與生態經濟發展,推動沙漠事業。 產業化即始終堅持防沙綠化與發展經濟相結合。一是在植物選擇上,種植沙柳、檸條等生產飼料,交給農牧民養牛養羊養駱駝,廢棄物還可改良土壤;二是在林間套種甘草等藥材,發展天然健康產業,既防沙固沙,又形成了立體復合循環產業鏈,沙漠經濟反哺沙漠治理。 公益化即先公益、后生意,先生態、后經濟。28年前,從生產一噸鹽提取5元育林基金治沙,到現在捐資總資產30%永續收益持續治沙,長效的公益財務安排保障了沙漠生態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沙漠里盈利,確實是個難題。王文彪表示:“我們走了20多年,也犯了不少錯誤,但是我覺得現在這條路應該是對的,就是把公益和商業的模式結合起來。在沙漠里做事業,必須先有公益的行動,才能有后面的商業投資。不過,這個周期很長,先把沙漠治理好,有了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創造經濟條件,才能進行后面的產業。” 目前,庫布其治沙產業基本已經實現了收支總平衡,往后便可盈利。王文彪表示,如果將其掌握的核心技術進行推廣,能為中國整體治沙業帶來革命。“我們發明的‘水氣法植樹新技術”突破了沙漠植樹的世界性難題,能使沙漠植樹的成活率由20%提高到85%以上。” 記者走訪發現,從庫布其沙漠的七星湖出發,2小時車程內的沿途已看不到一片“純沙”,幾乎每處或多或少都有植物存活。經過28年的探索和治理,在如今的庫布其沙漠,沙塵天氣比治理前減少了95%,降雨量增長了6倍,生物種類增長了10倍,荒沙荒漠真正變成了綠水青山。 30余年扶貧10萬人 28年來,億利致力于從沙漠到城市的生態環境修復,一手抓治沙,一手抓治霾,通過綠色化經濟手段修復生態,種植甘草制藥,種植沙柳制作肥料和飼料,用沙子開發環保建筑材料,踏上了沙漠征途。 其中一位受益者、牧民孟克達來表示,沙區的村民以前都往外跑、渴望走出沙漠走出大山,自從有了億利的生態致富模式,全村都陸續回來了,現在通過種樹、護林、開飯館、經營越野車沙地旅游等,每年都有20多萬(人民幣)的收入。“沒想到自己也能為生態建設盡一份力,很自豪,”他略帶羞澀地搓著手說,“眼看著小時候習慣的沙漠一點點變成綠洲、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覺得很幸福。” 28年堅持,帶來的變化令人震撼:從巴彥淖爾機場出發,不到半小時的車程,就能看到庫布其沙漠連綿起伏的身影,路邊成片用沙柳等植物做成的一米見方的網格埋在沙漠里,這些網格保障了道路的安全,也抑制了沙塵。繼續向沙漠深處前行,第一批種下的樹木已然成林。 據統計,28年來,億利資源集團已控制沙化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并將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變成了土地。目前,庫布其沙漠的沙塵天氣已大幅減少,經常可以在沙漠中看到狼、狐貍、野雞、野兔的足跡。更令人驚喜的是,白鶴等一些鮮有的野生動物也經常出現在庫布其清澈的湖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切關懷鼓勵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等為代表的治沙人,并諄諄囑托:“沙漠治理確實不容易,必須做好這項工作,我將持續關注和支持這項事業。”倍感溫暖和鼓舞的王文彪帶領億利資源鄭重立下軍令狀:5年再造1萬平方公里沙漠綠洲,扶助10萬農牧民脫貧致富,絕不讓沙區群眾在中華民族全面小康的百年征程中掉隊。 據王文彪透露,10萬目標農牧民脫貧主要有2種途徑: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合作在幾大沙漠中種植甘草300萬畝,帶動5萬人脫貧;通過建設100萬畝“中國沙漠綠色安全食品基地”,再實現5萬人脫貧。他強調,治貧必先治沙,沙區扶貧是全國扶貧攻堅更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荒漠化貧困治理有3難,一難在生態環境惡劣,二難在生產要素匱乏,三難在技術水平落后”。 從最開始在庫布其沙漠求生存投入治沙,到逐漸將治沙本身發展成為產業,生態修復從公益型向服務型轉變,“庫布其模式”越來越被矚目。王文彪自豪地表示,在巴黎氣候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發布了《庫布其沙漠生態財富和模式報告》,肯定中國荒漠化治理取得的積極成效,面向全球推廣中國庫布其模式。 據其介紹,報告認定,億利資源治理庫布其沙漠創造的生態財富達4600多億元,創造出100多萬人次的綠色就業,帶動了10多萬沙區群眾生態脫貧。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赫塔爾認為,庫布其模式生動詮釋了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戰略,為世界更多沙漠變為綠洲帶來了可能和希望,庫布其模式成為中國送給世界的一份生態厚禮。(張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