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和李欣蓉相約見面的那個下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一襲紅色風衣,一雙明媚的大眼,滿臉微笑、青春朝氣的她出現在我的面前時,恍惚間讓我無法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榮譽主席、原廣西忻城縣馬泗鄉馬泗村大學生村官、明尚公益基金會發起人、秘書長”等眾多頭銜安在她的身上。 6年的村官經歷,鑄就了李欣蓉堅強、包容的性格。期滿之時,面對眾多機遇,唯獨選擇了一條公益路,她說:“選擇加入公益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85后的她向記者講述了慈善法修訂中從建議提出到被采納的完整流程。 放棄城市回到農村 李欣蓉人生的每一個重大抉擇都讓人出乎意料,她坦言,自己是那種不走尋常路的孩子,天生對農村有一種悲憫之心。從小跟著農村外婆長大的她,喜歡農村也向往農村的那種自由。她希望自己能夠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在不同的領域體驗不同的生活,在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同時,為農村做些事,為農村帶來些改變。 2008年6月,從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畢業的李欣蓉,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堅定地選擇回到家鄉廣西來賓市忻城縣馬泗鄉馬泗村,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李欣蓉說自己是個熱血青年,畢業時看到大學生村官招考的信息感到熱血沸騰,想要回農村大顯身手干出一番事業。 這個臉上總是掛滿笑容的女孩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她帶領鄉親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帶領村民們建造大棚,建科技農業示范園,在她擔任大學生村官的6年間,村里從無到有建起了600多個大棚,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轉移就業人數200余人。在她的帶領下,大棚種植已經成為馬泗村的特色產業。 她興奮地告訴記者,最重要的不是我為村里做的這些事,而是改變了村民們的思維。“自村里引進了大棚種植技術后,村民們會積極主動去上網了解最新的市場動態,了解最新的種植技術,關注外面世界的信息,這就是我希望達到的目的。” 資助6個孩子 在任職期間,有一次下村走訪,看見村里有一些學生因為各種家庭原因幾乎輟學,李欣蓉心里很難過。起初,她和她的幾個朋友一起資助了6個孩子。“雖然國家現在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生都不需要繳納各種費用,但是學生每周往返學校的車費,需要添置的文具、校服,參加班級活動等,還是需要一些費用的。” 后來資助學生的事情被越來越多的朋友知道,都紛紛找到李欣蓉,希望可以幫助這些孩子。于是她發起了“欣緣微公益”行動,號召身邊的同學朋友,與受助學生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每月捐出100元公益金。“100元對大多數人既可以承受,又能切實改善山區貧困學生的生活狀況,是一個很好的公益嘗試。”就這樣,在李欣蓉的堅持下,受助的學生從開始的6人發展為后來的50多人,再到現在的100多人。 李欣蓉略顯激動地說:“沒想到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想法,可以影響這么多人。”為了幫助更多農村貧困的學生,在今年春節,通過網絡將此項目立項成了公益助學項目,通過眾籌的方式向社會募捐,從上線到籌滿善款,短短10天的時間,眾籌到了24.38萬元的善款。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李欣蓉在擔任大學生村官期間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當然,這個“人大代表”的身份與她在村里的工作表現以及所做的公益密不可分。“之所以當選,首先你肯定有亮點或突出的表現,跟你有同樣表現的人還有很多,代表在選舉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條件,比如要考慮行為表率、表達能力、參政議政等方面,我應該是屬于比較符合條件的那個吧。”李欣蓉笑著向記者闡述。 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的流程是一級級往上報的,除了鄉一級是直選以外,鄉以上都是下一級往上選,有一個提名。李欣蓉當時是通過市里提名層層選拔出來的。李欣蓉回憶說:“考核我的頭一天,我正帶著群眾去北海考察哈密瓜的大棚種植技術,早上6點出發,當天返回,開了十幾個小時的車,差不多可以說是日行千里,晚上十點多才吃的晚飯。吃飯的時候,拿筷子的手都在抖。回到宿舍已經很晚了,開機一看有20多個未接電話,當我打過去的時候,被告知是上級組織部來人考核。第二天組織部到村里問了我一些問題,核實了一些情況,也跟村里、鄉政府、縣里接觸過我的人了解了我的情況,就這樣忐忑地接受了考核。” 最終李欣蓉各項條件均符合要求,在自治區人大代表選舉的過程中高票通過,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慈善法》 修訂中3條建議被采納 隨著2016年全國兩會的開幕,慈善法草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歷經十余年的努力,我國首部關于慈善事業的立法將走向臺前。李欣蓉所在的廣西團在慈善法的修訂中被采納了3條建議。 其中第23條開展公開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在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二)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三)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發布募捐信息;(四)其他公開募捐方式。“慈善組織采取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方式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域內進行,確有必要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域外進行的,應當報其開展募捐活動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捐贈人的捐贈行為不受地域限制”中采納了廣西團提出的建議,加了一句“應當報其開展募捐活動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第41條“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議后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經向公開承諾捐贈地或者書面捐贈協議簽訂地的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這條規定在草案中被刪除了,后來經廣西團提出建議后又再次加上。 第60條“慈善組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充分、高效運用慈善財產,并遵循管理費用最必要原則,厲行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符合前述規定的,應當報告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中廣西團提出了“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符合前述規定的,應當報告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的建議被采納。 李欣蓉告訴記者,她們還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并沒有被采納。比如關于被熱議的行政管理費用由15%降至10%的規定,我們的建議是將其刪除,不要體現在法律里面,可以體現在基金會管理條例里面。因為一部法律一旦定下來未來5至10年都不會修訂,它是一部慈善法,不是管理條例,慈善法有很多的組織構成形式,不應該在一部法律里面去規定其中某一塊的費用標準。 在評價這部慈善法時,李欣蓉表示,盡管這部法律還是稍稍有些滯后,比如像那些已經蓬勃發展的公益創投、社會企業等沒有得到體現,但有了這部法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慈善法在修訂過程中所提出的建議,由提出到采納是有一個流程的。”李欣蓉告訴記者。“我們每天討論的每一條建議,一經發言很快由負責記錄的工作人員將內容發給每位發言人進行確認,若內容無異議在速記文檔上簽名,簽名后將意見交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進行搜集、統計。再由法工委開會討論后進行投票,最后將投票的結果反饋給每個團,最終在大會上統一表決。” 兩會人大代表里面專門從事公益事業的代表本就不多,李欣蓉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慈善法的修訂提出一系列建議,“畢竟‘代表’這個身份就是代表人民履行職責的,每個代表身后,都匯聚著成千上萬的基層群眾。代表的每一件議案、每一次審議、每一次表決,都關乎基層群眾的幸福和未來。”李欣蓉說。 離開農村,選擇公益 6年村官任期結束后,李欣蓉面臨選擇,此時的她可以選擇從政或者有事業編制的崗位,可她偏偏割舍不下她做了一半沒做完的事。于是她選擇離開農村去了珠海,在愛飛客公益基金會任基金會秘書長一職。由于該基金會的宗旨是為行業服務,主要做航空知識的傳播,而李欣蓉更傾向的還是做扶貧濟困的“三農”領域公益事業,2015年下半年,她開始醞釀發起成立自己的公益基金會。長期支持和關注大學生村官事業的南通三建集團得知了她的設想,董事長黃裕輝親自找到李欣蓉,表示企業愿意出資500萬元支持她,并力邀其擔任計劃成立的明尚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具體負責基金會的運作。據了解,明尚公益基金主要面向“三農”,用于農工的技能培訓、權益保障、子女教育以及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基金會也確立了“以慈為懷,從善如流,促進和諧”的原則,把“明德、明善、明志,尚法、尚品、尚為”作為基金會的宗旨,通過社會資源的整合,牽手各界愛心企業,為促進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我是走出農村找資源,回到農村做公益,把先進的公益理念、公益模式同農村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李欣蓉這樣闡述她的公益思路。 2015年6月,為了使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公益理念得到提高,李欣蓉報讀了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的EMP公益班。“這個班相當于公益領域的研究生班,而自己就像個小學生。”李欣蓉笑著說。從村官到公益人的轉變,讓李欣蓉倍感壓力,覺得在公益方面不懂的還太多,所以她買了很多關于公益的書籍,希望通過學習和實踐快速熟悉這個領域。 李欣蓉說:“公益一直是我堅持的夢想,我也一直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著,希望自己能在另外一個領域再做出一番成績。”期待這位愛笑又有愛心的姑娘能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 本報記者 李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