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壩灣小學外,黃浩終究還是沒能守住他開設了近5年的小賣鋪。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后,提倡校方加強學生營養,得到不少社會組織響應,這一度被黃浩看成了小賣鋪“騰達”的優良機會。但隨著計劃的實施,他的生意竟每況愈下,這使得黃浩覺得度日如年,幾番掙扎后,他最終無奈關掉了苦心經營了5年的小店,改作它行。 擊垮黃浩的并不是他的經營策略問題,而是緊鄰的這所小學在國家營養改善計劃政策下開啟的一門名為“食育”的課程。校內開設的課程和校外經營的店鋪,兩者本該毫無聯系,眼下卻發生了連鎖反應。 國家政策與民間“兩翼” 2011年10月2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99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中開展試點,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后又升至每天4元。同時,統籌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將學生食堂列為重點建設內容,切實改善學生就餐條件。 張倩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與營養安全研究所主任,2011年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后,她所在中心承擔起了這一計劃的監測和評估工作,在張倩看來,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前、后孩子身體狀態呈現著明顯變化。 “2011年之前,冷鍋、冷灶、辣椒拌飯在貧困地區學校并不新鮮,有些地方孩子中午不吃飯,曬會兒太陽,下午放學就回家也是常事。2011年之后,有了國家營養改善計劃投入,一些學校想著法子給學生加餐,孩子吃飽飯的問題逐漸緩解。”張倩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但張倩也同時看到,即便讓孩子吃飽飯,有些學校的營養搭配仍然有著提升空間,怎樣讓孩子吃得飽又吃得好成為張倩的下一個擔憂。 張倩的擔憂并不無道理,除了國家推行“營養改善計劃”外,民間也有著不少社會力量關注到了貧困地區學校的營養問題,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加餐”項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健康活力計劃”項目,在國家這張“營養改善計劃”編織的大網下,正為其積極添磚加瓦。 幾年下來,不管是國家政策還是民間發力,在孩子營養問題上都顯得是那樣的殊途同歸。 從“吃飽”管到“吃好” 2012年3月,“國家營養改善計劃”推行至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至今還擔任該區教育局營養辦主任的楊宗浩還記得,國家政策性4元一天的營養餐補貼肯定是好的,但究竟怎么實施,效果如何評估令他當初有些犯難,而有了社會組織參與后這些問題又迎難而解。 “當時為了完成國家營養改善計劃,請了云南大學營養研究所的專家來制定食譜,想要讓學生們吃得飽,又能吃得好,這可并非易事。”楊宗浩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早在2009年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青基會”)走訪了安徽、云南兩省后,發現當地學校營養缺乏的現實,開始在兩地援建100所“希望廚房”,并引入“億滋中國”企業加盟。這一年,中國青基會正式向公眾推出“希望廚房”公益項目。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共計有372所義務教育學校,共計89052人,一些學校的廚房設備設施很差。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后,通過社會組織力量介入,隆陽區現在已經有19所學校獲得了“希望廚房”設備。廚房改造了,吃飯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如何才能吃得更有營養卻成了新課題。 2014年,中國青基會、中國疾控中心和億滋中國,三方又推出“億滋希望廚房——營養健康活力計劃”,旨在通過“營養教育”、“美味菜園”、“積極運動”三大項目,幫助農村學生從小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意識,為農村地區開展營養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