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見習記者 皮磊 三社聯動 讓退休人員找回歸屬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退休社會化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從原來的退休以后仍然是單位管理到社會化管理,改變的并不僅僅是養老金、醫藥費等發放的渠道。 社會化退休,意味著一旦退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與原單位結束了關系。歸屬感的缺失成為一種必然,基于單位的社交關系也會逐步變得疏離。而這些,對于老年人來說,意味著生活質量尤其是精神質量的下降。 如何保障社會化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社保所聯合睦友社會工作事務所發起的“悅動生活·融匯一家”——社會化退休人員服務項目,正在嘗試發揮社工的力量,幫助他們通過自組織來改善退休生活。 引入社工 找回歸屬感 在退休的最初幾年,許阿姨每個月最期盼的日子就是回工廠報銷醫藥費那天。這不僅是因為報銷的錢可以緩解生活壓力,更是因為在那天她可以見到幾十年來天天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可以和他們聊聊家常、敘敘舊。對這些老人來說,雖然已經離開工作崗位,但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于他們已成為一種精神寄托。 然而有一天,工廠突然宣布倒閉,看著緊閉的大門,許阿姨心中十分焦慮:以后醫藥費去哪里報銷,和老朋友們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以后的生活會不會很單調……正當許阿姨一籌莫展時,街道社保所的工作人員聯系到了她,原來許阿姨的退休關系已經由原來的單位變到了社區。而且,社保所還為像她這樣的老年人搭建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可以定期聚會、開展活動…… 1月18日下午,一場根據社會化退休人員親身經歷改編的舞臺劇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活動中心上演。舞臺劇由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社保所主辦,西城區睦友社會工作事務所承辦,演員則是社區的社會化退休人員。 這場演出源于去年2月,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社保所聯合睦友社會工作事務所發起的“悅動生活·融匯一家”——社會化退休人員服務項目。 “我們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因為沒有單位管理,社會化退休人員普遍有一種失落感,他們的歸屬感也比較低,我們希望給他們創造一種家的感覺。”新街口街道社保所副所長楊薇表示。 目前新街口街道社會化退休人員達到9000人,而且數字還在不斷增加。隨著服務對象越來越多,社保所也在反復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地為他們提供服務,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并沒有被政府和社會遺忘。 社保所的工作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就業,二是退休,三是低保,而服務退休人員只是他們工作的一小部分內容。因此,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新街口街道社保所決定引進睦友社會工作事務所來為老人們提供專業服務。 小額創投 讓老人自我服務 通過問卷調查,摸清社會化退休人員的真實需求之后,雙方共同啟動了“悅動生活·融匯一家”項目。 項目針對社會化退休人員開展的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康樂性的服務,包括開展文體康智、健康講座、外展聯誼等豐富老年人生活的活動;另一類是專業性服務,主要是針對各社區協管員、自管組織核心成員,通過“協管/自管互聯”主題工作坊、外展共融促進雙方共進,為能力提升和組織自治打下基礎。 協管員是政府托底就業開發的崗位,他們在社保所的政策落實、及時反饋退休人員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自管組織則是社區退休人員自發成立的互助小組。 為了發揮協管員、自管組織的作用,助人自助,項目特別開設了“小額創投板塊”。協管員、自管組織可以自主提交服務社區退休人員的項目策劃,經過申報、評估,得到批復后,社保所將為社區的自管組織提供近千元的資助。實施的效果顯示,由他們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更受歡迎。 而社工則在這一過程中會為社區協管員、自管組織核心成員制定個人、團隊成長計劃,帶領其學習、掌握一個完整而專業的項目需要哪些步驟和技巧,學習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與工作方法,提升自身在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等方面的技巧。 項目計劃在2016年把小額創投推廣到新街口街道全部21個社區,讓所有社會化退休人員都參與進來。 三方共贏 良性循環 “一個項目是否可行、一個決策是否正確,都需要交給市場來檢驗。我們希望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新街口街道社保所所長田國鋒在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收獲時說,“這一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希望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逐漸擴大服務項目。在這個過程中,社保所和社工機構不斷磨合,信任度也有所提升。通過我們的項目,社會化退休人員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做得更好,也能為社會減輕壓力。”。 據睦友社工事務所社工介紹,2016年,該項目將從四條服務主線展開,根據勞動協管和社會退休人員的特點、需要,將2016年服務模塊分為“完美生活”“進階工作坊”“小額資助”“成果暢享”四個部分,運用專業社會工作介入自管組織培育,以社工帶動服務對象參與項目服務的形式,提升自管組織管理策劃、團隊建設、服務實施、成效評估四方面的能力,最終形成“政府+社工+服務對象”的良性循環支持模式,為社會化退休人員生活增彩添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