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楊漢淳/文 廣東省廖冰兄人文藝術基金會總干事 和公益圈聊公益行業,發現被吐槽最多的是薪資待遇和機構管理的問題。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個死循環——工資待遇不好,找不到合適的人;沒有合適的人,做不好項目;沒有項目籌款就沒辦法做,導致機構常常出現危機。然而,我們也在思考,如果有了高薪水,招進來的人就不會流失嗎?不一定,如果機構管理制度上出問題,高薪聘請的人也會走掉,甚至可能以后都不會再繼續從事公益行業。聊到這些,想進入公益組織從事服務的朋友也在問:既然這么復雜,該如何找一家靠譜的機構呢? 自己以往也遇到過好的和不好的組織,遇到過一些公益組織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經歷過幾次組建團隊到成熟分解的過程。有的同事堅定地在公益行業繼續前行,也有同事表示不再會在這個行業發展,其中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根據以往的一些經驗,總結以下六個要點,希望對各位找個靠譜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第一,看招聘內容:招聘信息的內容實際上反映了組織是否有合理的管理。一個有經驗的HR,都會在制定招聘文案的時候就做好前期的研究和準備:崗位的學歷要求、能力要求、經驗要求、工作時間要求、工作地點要求、工作內容要求、具體薪酬范圍等信息。一個明確的崗位要求和待遇范圍,都說明組織的管理是有序的,有合適的組織管理機構。當組織的各個崗位都有了明確的職責范圍,越俎代庖的事情也就比較少發生,鉤心斗角也就比較少,大家可以朝著既定的目標去一起努力,組織的運作也會更加順暢。 第二,看招聘頻次:優先選擇不經常發招聘廣告的公益組織遞簡歷。一個良好的公益組織,是有人文關懷和合理管理制度的組織,按照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去執行,向心力比較強,員工自然做得長久,個別的崗位招聘也主要是因為員工的個人原因才空出來。這些具有良好管理水平的組織會有意識地進行人才的梯隊培養,一個同事走掉就有另外一位同事順利接手這個崗位,或者剛空出來崗位,就有人推薦了合適的人頂上去。所以對外招聘就很少,需要招聘的一般也都是基層崗位。搜索一下這個機構的招聘信息,如果每個月都出一個招聘廣告的,要么因為HR太挑剔招不到人,要么就是組織管理制度太差導致人才流失。組織同一類型崗位不同月份的招聘信息發布數量,會發現招聘信息的發布頻次大致和組織的管理水平成反比。 第三,看薪酬待遇:沒有寫清楚崗位薪酬福利的,需慎重考慮。作為HR,對每一個崗位的崗位要求其實是很明確的,對應地,需要什么學歷、工作經驗、技能特長也是清晰的,這些都是尺子,衡量著你的價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浮動,但是范圍也不會太大。因而,如果在招聘信息上看到寫清楚了崗位要求、學歷、技能、工作經驗,而沒有寫清楚薪酬范圍,面試時也含糊其辭的,就需要慎重考慮了。因為進去了很可能只是一個備胎,或者HR直接就希望壓低你的薪酬待遇(福利當然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