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力車最早起源于日本,1874年傳入中國上海,隨后在中國各大城市中逐漸出現。人力車夫問題是中國早期城市化曲折進程中的產物。農業生產凋敝、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形成的大量離村勞動力大軍和城市階層分化下的失業破產者是人力車夫的主要組成人員。由于人力車夫知識技能貧乏,又受到層層盤剝,幾乎大部分人力車夫都過著非人的生活。臟亂的居住環境,糟糕的伙食飲水,加上高強度的勞動,很多車夫都處于嚴重的亞健康狀態。 人力車廢存問題在社會引起巨大爭議。南京政府決定采取權宜之計,寓救濟于控制,率先展開了對人力車夫全面的救濟。 南京人力車夫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雖然工作相對自由,但是為了賺回租車錢以及生活開支,人力車夫很少休息。據調查顯示,“南京人力車夫的拉車時間約7小時的有12.3%,8小時的有19.48%,8小時以上的有58.07%,最長的高達20個小時。”1930年南京市政府在第一公園、夫子廟、門簾橋、大行宮等處修建人力車夫休息處,以便車夫休息。除此之外,首都警察廳還嚴飭各所屬機關,對一般人力車夫,尤應平和,不得謾罵。 汽車業逐漸興盛,而汽車在速度、安全方面的優勢是人力車所無法比擬的。車夫失業者達萬余人。南京市政府為了保障車夫群體的基本生活,將原定“最低票價銅元十四枚,改為“三站起碼計收為銅元二十一枚”。 “苛政猛于虎”,車租是人力車夫每天懸在頭頂的一個重負,也是導致車夫生存瀕危的重要原因。為此,1931年南京市規定了最高人力車租:甲等人力車每天不得過六角五分,乙等每天不得過小洋四角。希望通過統一各地人力車租,限制對車夫的過度榨取。此外,南京市政府還向人力車商征取車夫福利費以提高車夫福利。該項費用概由車主承擔,不得以任何方式轉嫁車夫,違者依法制裁。 創建車夫合作社 實現“車者有其車”是使車夫免于盤剝的根本方法。1934 年,南京市政府開始籌組人力車夫合作社。8月,南京市社會局決定在朝天宮一帶設立合作社辦事處,準備向上海借貸一萬元購買人力車,并以車租抵還貸款。同年12月,車夫合作社在南京全市分為十二個區域,于每區域一中心點,置車若干,以備租用。1935年3月石瑛市長辭職,合作社成立事宜被迫中斷。1936年,馬超俊復任市長,著手組織人力車夫合作社及救濟會。1935年4月第二區人力車夫合作社正式成立,并于成立之前舉辦了三期人力車貸款。為了提高車夫知識,第二區車夫合作社還舉辦了車夫訓練班,“其訓練期定為五個月卒業,每一期分兩班訓練,訓練科目,一國語,二常識,三算術,四合作法……” 隨著合作社社務的發展,該社還實行消費合作和勞資儲蓄,凡各社員需要物件,由該社與各店訂定合同,社員領取,予以折扣。同時該館生計部訂立儲蓄辦法,以作社員家庭生計之儲備金。 成立車夫福利會 1934年10月,石瑛提議成立車夫福利會。1936年11月19日,南京市政府正式發布《人力車夫福利會籌備處組織大綱》。在該大綱的指導下,南京市人力車夫福利會籌備處首先施行了一系列救濟舉措: 第一,鑒于人力車夫大都目不識丁,先于“夫子廟、下關熱河路附近、水汗西門中華門”等四處設立車夫代筆處,設無名代筆服務員,免費供給紙張。其次,在夫子廟修筑休息亭,并聘請車夫法律顧問,免費接談擬狀及出庭。再次,成立衛生促進會,推進車夫衛生保健事業。例如,衛生促進會舉辦了全市人力車夫的防疫注射,包括種痘與防霍亂注射,并在每區設若干組織,進行車夫衛生調查,舉辦車夫健康檢查。此外還印發了大量的免費診券,規定中西醫生每人每日診治五人,推行夏令車夫保健工作等。 最終因抗戰的爆發,人力車夫福利會的三期計劃陷入停滯。南京市政當局對人力車夫的救濟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車夫收入、提高車夫知識、保障車夫安全的效果。但也存在著諸多弊端與不足,如救濟范圍狹窄、覆蓋人數太少;救濟計劃實踐的少,或者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抗戰勝利后,在國民政府的嚴厲飭令下,南京市政府終止了人力車夫救濟事業。 (王洋《民國南京人力車夫群體的救濟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