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著經濟收入的提升,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焙幽鲜√m考縣胡寨哥哥合作社的負責人王繼偉表示。 在胡寨的村子里看到,這里大棚林立,利用有機種植技術,蔬菜和果樹茁壯成長。每年,村里的農產品銷售一空,每個大棚為一戶村民帶來4萬元至7萬元的收入。村里貧困戶少了,就在這兩年,合作社決定年底不分紅,將收入拿出來建了一個幼兒園,孩子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免費上幼兒園。 “經濟發展了,我們要為大伙兒提供一些社區服務?!蓖趵^偉表示。 但合作社的發展不是沒有困難,管理水平難以提升、生產缺乏資金等難題需要解決。這幾年與宜信宜農貸合作后,村民們獲得了公益性小額信貸的幫助,同時,“愛社員”平臺也讓合作社的信息與業務的整合能力得到提升。 作為“互聯網+農業”爆發的一年,互聯網巨頭們紛紛發布了自己的農村戰略,而將企業社會責任與核心業務同步下沉農村,宜信也并非個案。進入2015年,互聯網的“大佬”們幾乎都在悄無聲息地開始在農村進行扶貧。 早前,京東請來“小貸之父”尤努斯教授,和格萊珉中國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準備大力開拓廣大農村市場;蘇寧公益眾籌平臺正式搭建,主要面向偏遠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通過當地鄉鎮政府、村委會等為項目提供信用評估和背書,為當地的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融資支持、信息發布、銷售平臺等全方位服務。 作為阿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汪向東在近期贛州革命老區電商峰會上進行了“電商進村助力扶貧攻堅”的發言,重點提出了“電子商務+扶貧”的概念,表示這是一種新事物,是新的扶貧方式,符合國家提出的“創新扶貧方式”的要求。 如何認識這一現象?中國社科院農發所小額信貸研究室主任孫同全表示,互聯網企業下沉農村,將改變社會扶貧的參與格局。 孫同全表示,以前扶貧事業的主要參與者是政府與公益組織,“政府是必須做,公益組織體現的是人道主義,現在企業為什么能大量參與扶貧?互聯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微軟就曾啟動貧困山村和務工人員的電腦技術培訓項目,做了十幾年,一開始項目做得不好,后來項目越做越好,這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備,網絡逐漸普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 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村扶貧,既可以拓展業務,又能獲得社會聲譽,以市場的方式幫助農民有尊嚴地脫貧。 但互聯網企業做扶貧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挑戰,最大的挑戰可能就來自于做公益、市場、政府三者不同思維邏輯的碰撞。 首先企業是基于市場的,而市場的邏輯是強調資源的優化配置、配置的效率,強調增加利潤,利益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補償;而扶貧則是做公益,那就有一套做公益的邏輯,公益強調的是良知、善舉,強調公民和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第三類是政府邏輯,扶貧是政府執政目標的要求,強調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這三種邏輯當然有交集,需要結合,但有時又會出現矛盾。你不能夠期望一個企業用政府的方式行事,政府要去打造少量的亮點并不難,難在“成規模、可持續、見實效”,而公眾要求企業做公益,盡社會責任,但不能讓企業放棄市場化的邏輯,犧牲市場效率。 但我想,這樣的矛盾,正是扶貧領域可以創新的機會。 文化行者青年中心聯合創始人 趙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