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于社會企業創新的幾個問題(上) 當前,社會企業是一個熱門的社會創新話題,它牽動著公益創投、公益創業和政府購買服務等許多有實質內容的運作行為。在總理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社會企業被看作是社會創新發展的新形式。談及社會企業,人們往往用社會問題優先性的視角去判斷其價值合理性,這無可厚非。 但是,在現實中,一些人對社會企業還抱著只要社會性而不要商業性的傳統慈善觀念,這是不恰當的。如果在社會企業的市場運行環節和過程中,只強調社會性而不重視其商業運作的能力,勢必造成空喊口號的現象。依此思維慣性進行判斷和運營,很可能葬送社會企業,也否定了社會企業的企業屬性。商業管理和運作能力是社會企業實現其社會性目的的現實基礎,然而,涉及商業性的生產和市場運營過程常常被質疑或綁架,成為許多社會企業家的苦惱。 事實上,運作良好的社會企業在市場中是具有競爭力的,這些企業在有盈利能力之上還能借此去解決社會問題。因此,科學理性的價值取向是:對社會企業效益的評估以結果為導向,對社會企業效率的評估以過程為導向。而以效率達成效益正是社會企業的創新性所在,同時也需要科學合理的監管。 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任何正式的法律、法規、規章等政策性文件對社會企業(社會企業類的組織)進行明確的定義和闡述。社會企業最初出現在學術探討中,現在不僅是學界、政府有關部門、政策研究部門的話題,而且,更重要的是,許多組織正在進行著社會企業的實踐,他們自覺地稱自己為“社會企業”,可見,社會企業在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的社會企業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相關政策、法規支持。政府和立法部門應當調整原有政策,出臺新的法規。除此之外,社會企業本身的生存與發展還需要理論研究的支持,包括研究社會企業的運行規律、研究社會企業的管理原則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