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接13版) 政策梳理>>> ●1996年,國家第一次把“兒童福利”的概念從“社會福利”的大概念中提煉出來,作為單獨的一項事業來發展。 ●1996年,我國頒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提出“切實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社會群體和優撫救濟對象的合法權益”和“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社區服務,加強福利設施建設”的指導方針,明確了兒童福利事業的職能定位,以此為契機,我國的兒童福利制度開始萌芽和發展。 ●1999年,民政部以第十九號部令《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對兒童福利機構的舉辦、管理、監督等提出了具體辦法和措施,兒童福利機構的建設開始向著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這一辦法目前仍在兒童福利機構建設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1年3月1日,民政部制定的行業標準《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開始施行,在兒童福利機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 ●2004年,民政部啟動了“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我國的兒童福利機構中,殘疾兒童占的比例非常高,達到90%,其中60%又為重殘兒童。“明天計劃”著眼于利用彩票公益金幫助他們解除病痛的折磨,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是保護殘疾孤兒合法權益,改變他們前途和命運的重大舉措。10年來,“明天計劃”已為6萬多名殘疾孤兒實施手術矯治和康復,其中1.8萬名術后兒童被家庭收養。 ●2006年4月,民政部會同財政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將包括孤兒、棄嬰、流浪兒童等在內的困境兒童群體統一稱為“孤兒”,要求各部門制定和落實好他們在生活、就業、教育、住房等9個方面的優惠政策,全面保障其合法權益。 ●2010年,民政部推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孤兒保障制度。這是覆蓋全國孤兒、具有制度安排性質和普惠福利意義的一件大事,是我國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2010年,根據《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孤兒基本生活費發放制度;中央財政自2010年開始每年安排專項補貼,幫助各地落實孤兒基本生活費。隨著這一文件的頒布,2010年被許多學者視為兒童福利制度新紀元的開始。 ●2011年,在民政部的指導和推動下,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后出臺了當地的孤兒保障文件,并確定了地方財政的出資額度,普遍建立起機構集中養育兒童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養育標準,60多萬孤兒從中受益。 ●2011年,民政部開始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功能轉型。提出機構的功能要從單純的養育向“養、治、康、教、置”的綜合方向發展,從兒童成長的角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真正對院內兒童負責 ●2012年,艾滋病感染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開始建立。這一年,民政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發放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基本生活費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參照孤兒保障標準,建立對艾滋病感染兒童的生活補貼,中央財政亦參照孤兒保障標準給予支持。隨著這一制度的實施,又一困境兒童群體被納入切實的財政保障范圍之內。 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秘書長崔瀾馨: 孤殘孩子的從出生到長大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面臨多少問題?有一些是早產兒,生來就面臨死亡的威脅,有些是有殘疾或疾病,他們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遭到遺棄,所以生來就是不平等的。而我們希望能通過項目,覆蓋到不同年齡的孤兒、殘疾孩子,讓他們都能得到幫助。 我們一直明白,做這些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也不是先說困難、先喊苦喊累就能得到支持的。公益機構很多時候,是事兒先做了,再去談生存,而最困難的時候,是需要堅持和付出的,才會越來越好。 我們的“袋鼠媽媽” 春苗的“小嬰兒之家”項目現在跟67家兒童福利院合作,主要是救治貧困地區遇到早產和復雜醫療情況的嬰兒。在順義的“小嬰兒之家“目前有55張床位,有196個孩子的流轉,配備80多個阿姨、7個醫療人員,提供24小時的特別護理服務,其中有一個是“袋鼠式護理”。 阿龍來的時候是930克,比一個巴掌大不了多少。我們的“袋鼠媽媽“中有一些是志愿者,她們和專業阿姨一起,提供的幫助是在45分鐘到90分鐘時間里,坐在那是不動,讓孩子趴在胸口上。我們對志愿者的要求很苛刻,必須能夠參加我們的培訓,能夠每一周有固定的時間,每次必須來半天以上,保持半年以上。 但也有這是硬性條件,他才能夠成為我們小嬰兒之家的志愿者,就是接觸孩子的志愿者。如果他說就來這給我們刷奶瓶,他來一次也行,來兩次也行。我們有一個愛心爸爸,每次周末到我們這來刷奶瓶,經常曬他的朋友圈。這個是24小時的監護。 阿龍在我們的專業陪護下,四周、兩個月慢慢地變好看、變健康,六個月的時候就變成小帥哥了。他在春苗過完一歲生日以后,一歲半有了收養家庭,來自美國,2013年11月8號的時候,美國家庭的父母給我們發來他的照片,照片里阿龍和新家庭在一起,開心地笑著。 “有家”的孤兒:模擬家庭 三歲以上的孩子,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有了溝通的欲望,想被關懷更多。所以我們采用模擬家庭,很多福利院是用寄養家庭。 模擬家庭,就是招聘一對夫妻,租一個三居室的房子,跟四到六個孩子組建成一個家庭。現在我們有六個家庭,在這個家里,孩子們學會了什么是父母的角色、兄弟姐妹的角色、朋友的角色,他們得到養育教育、康復的同時,最希望的是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因為有很多孩子在集中環境下長大,真正的有人要收養他的時候,他跟收養人需要有大概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的共同生活期,這個共同生活期越短、越迅速,他被成功領養的幾率越大。 在中國4歲以下的孩子容易被領養,4歲到14歲的孩子是很難被領養,14歲以上就不能再被領養了,我們看到去年,有8歲、9歲、10歲甚至13歲的孩子,陸陸續續地被領養,我們希望他們能順利走進新家。 春苗現在整個服務是七個系統,上面只是兩個例子。 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從五百個孩子幫助到一千個孩子,而是怎么從一千個孩子再幫到一萬、十萬個。所以下一個五年規劃,是成立技術的支持團隊,在各個地方做試點和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