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社會企業和社會投資將出現四大發展模式與趨勢。其中,“民非+公司的雙輪驅動模式”和“政府+民間的公私合作模式”在上期專欄中已做分析,不再贅述。 第三,公益基金+私人資本的多元投資模式。歐美國家的社會投資資金主要來自基金會、私人投資和政府補貼。 美國家族基金會的資金投向,以往只有資助和投資兩個方向,現在已經發展為資助、貸款、社會企業投資和一般投資四個方向。斯坦福大學基金會已決定把影響力投資作為250億美元資產投資的重要選擇。 英國首相卡麥倫推動銀行用“僵尸”賬戶資產6億英鎊設立的“大社會資本”,成了英國投資社會企業的重要撬動杠桿。 洛克菲勒基金會與與摩根大通銀行聯合發布的影響力投資報告,預測2010年到2020年,全球在住宅、水資源、醫療衛生、教育、普惠金融投資金額將達到4000億到1兆美元,利潤將達到1830億到6670億美金。從中國的發展趨勢看,上述預測是非常保守的。 洛克菲勒基金會正在開發一個投資工具,設計讓基金會的投資作為社企投資的前端,確保社企的社會目標,并承擔比較大的投資風險;市場風險投資在后端跟進,以此吸引更大規模的風險資本進入社會投資領域。 中國社會投資需求量巨大。很顯然,基金會的捐款投入數量非常有限;而中國基金會和慈善會有2000億存量資產,把慈善資產的保值增值與社會投資相結合,將形成規模可觀的公益基金投資。同樣,最大的投資有賴私人資本市場。 第四,公平+效率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無論是“民非+公司的雙輪驅動模式”、“政府+民間的公私合作模式”、“公益基金+加私人資本的多元投資模式”,還是“互聯網共享性+公益有效性的顛覆式創新模式”,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當今時代,公益與商業,非營利與營利,社會組織與商業組織,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不是那樣涇渭分明、更不是水火不容了。今天我們說:互聯網就是最大的公益!有誰還會罵公私不分嗎?這不禁讓我們回溯“義利并重”的中國商業文明傳統。宋代浙東學派陳亮主張“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永嘉學派葉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善為國者,務實而不務虛,擇福而不擇禍”。這些道理,不僅對我們做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有用,對于摒棄當今慈善文化中盛行的道德綁架、道德審判、道德自慰、惟我獨尊和不重效率的不良風氣,更是一針見血。 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滲透著社會主義理想的、主張公平+效率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當然,我們不免要追問一句: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能成為社會企業發展的樂土嗎? 事實上,中國社會企業的發展規模與貢獻,和印度、孟加拉、肯尼亞等貧窮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和歐美國家相比,在投資規模與創新方面,更是無法望其項背。中國每年有1000多億慈善捐款,有2000多億存量慈善資金,還有更加巨大的民間資本。如果把一部分資金投入支持青年返鄉創業,“讓爸爸回家”,讓鄉村再現生機,難道不比那種隔靴搔癢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更有力量嗎? 南都基金會理事長 徐永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