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慈善家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
   第10版:社會創新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國際 案例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互聯網+公益,你會玩兒嗎?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慈善家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第10版
社會創新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國際 案例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互聯網+公益,你會玩兒嗎?

    (上接08版)

    觀點

    馮永鋒:互聯網+民間公益還差點什么?

    昨天有一個村里的朋友通過互聯網給我發來飯局的邀請,互聯網要加上的小伙伴越來越廣泛了。然而放眼中國的民間公益,似乎久久沒有醒來,互聯網都架設到家門口、手底下了,這個行業還在等什么呢?

    “微公益”加“宣講”

    這兩年眾籌網站開始火起來。眾籌網、路人甲、新浪微公益、騰訊公益、優酷公益、微信紅包、淘寶寶貝、支付寶紅包等,則足足地給了草根公益人士籌資的無限想像。

    工作眾籌化,似乎考驗的是“人脈資源”:一旦開始想要籌集上那么幾百元上千元的時候,這才發現,自己的朋友圈、QQ好友群、“粉絲團”里的親戚朋友們個個都沒那么好說話了。于是,大家迅速哀嘆,沒有人脈,做不了“互聯網籌資”。

    其實真的不是那樣的。以我的經驗,互聯網籌資,挑戰的恰恰不是熟人,而是“陌生人”;互聯網籌資,真正誘人的不是傳播的便利,而是項目本身的說服力。

    由此,如果一個人想做的事沒有說服力,他的人脈再廣,得到的支持率也將極低。出于同情和出于憐憫的支持,終將是少數;出于敬佩出于協作出于無私的援助,才是真正的“捐款人”。

    線上的眾籌容易讓人沉湎于簡單的刷屏。而中國民間公益界一直沒有打開的門是線下的宣講,無論是進學校進機關,還是進企業進社區,無論是面對熟人還是面對陌生人,都鮮有人去開拓和嘗試。

    如果說互聯網給工作眾籌化帶來了無限的便利,但也可能讓民間公益界更加的逃避。好像有了互聯網,一切都可以在線解決。其實,如果你是一家警醒的公益組織,你這時候更應當做的,是開辟線下路徑。

    從追逐走向“填補空白”

    互聯網給基金會尤其是民間基金會帶來了眾多的挑戰。這里之所以刻意強調“民間基金會”,是指那些愿意與民間公益組織開展更多合作的基金會。

    民間基金會、服務型基金會,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做得更好,如何主動出擊,如何填補空白,就有好多說道可言了。現在做得比較多的是兩種。一是一些優秀的非公募基金會,注重支持機構運營和人力成本。二是一些公募基金會,愿意支持“精彩的人做精彩的事”,因此,開放其公募牌照,充分與互聯網平臺協作,讓無論是草根個人還是草根組織,都可在第一時間發起自己的眾籌。

    但顯然還可以做得更多。因為,中國公益處處是空白點。

    過去,服務型基金會的極致,是尋找到社會上已經顯現的公益苗子,對其進行貼身型、追逐型的資助。顯然,這已經做得夠好的了。但這樣滿足的,仍舊只是極少部分公益人的需求,而不是公益的真正需求。

    中國的任何地方,都需要有公益組織。不是這個行業發展的追求,而是公益本身的需求。就拿我相對熟悉的民間環保公益領域來說,中國的草根環保組織發展至今,全國仍舊有至少一半的省份沒有真正的環保組織。全國至少有90%以上的地級市沒有真正的環保組織,全國至少99%以上的縣級市沒有真正的環保組織。但可以肯定,中國所有的地方,環境都是在崩潰中的:垃圾入河、污水遍野。

    如果在這時候,真正有追求的基金會,與真正有追求的草根公益組織聯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展開“公益空白點填補戰”,也許有可能更大規模地帶動民間公益業的大發展。

    (作者系自然大學校長)

    褚鎣:大勢將催生“共享公益”

    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總理提出的“互聯網+”概念,是在傳統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對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作用的深入解讀和進一步發展。在此之后,各界對“互聯網+”的討論不斷出現,唯獨公益領域對“互聯網+”概念的討論極少,即使有探討也基本停留在傳統網絡捐贈的層面上。這一狀況令人憂慮。

    關于“互聯網+”,最近,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有一段精彩解讀。他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互聯網+”。

    所謂“+互聯網”,指的是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簡單疊加。兩者之間只是物理式的組合,解決的是既有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一組合本身并不會帶來傳統產業的質變。比如,早先的“滴滴打車”,解決的是打車難問題,但打車的需求和出租車的供給是既存的,并不因滴滴打車而改變。

    所謂“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重新改造。其在融合了傳統產業之后,對客戶需求進行再造,從而創造出了一個新的產業。這一組合是化學式的質變,會帶動一個新的產業的出現。比如“優步”,提供的是專車服務,而且將專車服務的重點放在了共享之上,即將社會閑散車輛利用起來,為有需求的人們提供服務。這也就是著名的“共享經濟”的概念。又比如去年很火的同城快遞服務,用的是順路的人們稍帶郵件的模式,走得也是“共享經濟”的路子。

    所以,“互聯網+”這個概念是對傳統互聯網信息傳輸服務的一種超越,是運用互聯網解構傳統產業,帶來社會經濟的增量發展。是對人們消費場景做出重新構建,也即對“共享經濟”的一種深度發掘。

    那么,“互聯網+”是否可以運用于公益行業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旦“互聯網+”進入公益行業,也將發揮解構傳統公益行業的作用,帶來公益行業的質變。

    傳統公益人在使用互聯網時,無非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傳播載體,即向公眾傳播各類公益信息。比如,業內目前十分流行的互聯網募捐,就把互聯網當成一個推銷公益項目的載體,吸引公眾關注和捐贈。而要想吸引公眾的眼球,就必須把公益組織的項目搞得足夠“勁爆”。因此,在網絡上,我們經??梢钥吹礁黝悺奥柸寺犅劇被颉按呷藴I下”的個案。比如,我們經??梢钥吹健鞍┌Y女孩”或“貧苦家庭”之類的個案因為觸目驚心而募得大筆善款。

    但在“互聯網+”大勢下,這套做法將玩不轉。在“互聯網+”大勢下,什么樣的公益才是主流呢?一定是城市社群內的互助公益活動。這也就是說,在“互聯網+”大勢下,公益將不再停留于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將深入城市社群之中,以滿足社群的更加多樣化的需求為要旨。

    比如,筆者曾見到某個城市互助項目,A家富裕,B家貧困,但A家因為工作時間緊,下班晚,沒空接送放學小孩,B家有空閑。兩家通過該項目的網絡平臺了解對方需求后,達成互助關系:A家定期付給B家一部分費用,B家代為接送小孩。

    這一項目雖然也是傳統的扶貧項目,但卻達到了傳統扶貧項目所無法企及的幾個效果:第一,擺脫了單純的資金救助模式,讓貧困者自力更生;第二,立足于捐贈人現實需求,改變了捐贈人無償捐贈,動力不足的尷尬;第三,超越扶貧本身,重塑城市社群成員間的信任關系,實現了更高價值的社會效益。

    所以,在“互聯網+”大勢下,傳統公益這一模式也將被解構,而一種全新的立足于城市社群內部的公益模式將出現。這種模式將協同社群內外的各種資源,以更為有力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數字

    公益組織互聯網使用與傳播能力調研報告出爐

    專業技術成為制約因素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NGO2.0進行了第四次中國公益組織互聯網使用與傳播能力調研。本次調研共收集到569家組織答卷,有效數據547家。

    關于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這547家組織中,95%是2000年后成立。2013年的組織增長達到了46%,成立于2014年的組織最多,這也顯示了近兩年社會組織放開登記的政策效果十分明顯;參與調研的公益組織工作人數在4~10人的最多,占39.35%,其次是30人以上的占22.02%;2014年度收入方面,0~1000元的組織占22.74%,10萬~50萬的占20.40%,100萬以上的占17.87%,這是三個最高的比例。

    技術提供:兼職人員、志愿者和沒有人

    在提供技術支持的人員中,只有19.02%的組織有專職技術人員,35.51%由志愿者提供,26.09%是兼職,還有19.38%是“沒有人”。所以,在互聯網使用限制的因素中,“缺少互聯網專業人員”這一原因占73.49%,但仍有21.39%的公益組織認為使用互聯網未受到限制。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最大限制因素則是“缺乏移動終端使用技能”,占44.79%。

    受訪組織對互聯網和計算機使用的最大需求傳播是“提供互聯網傳播策略培訓”(37.43%)。這點從在傳播、營銷策略和計劃上可以看出,沒有“正式的計劃,僅有些要點”的公益組織最多(31.32%),有20.88%的組織制定了2015年的計劃并已在團隊通過。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10.67%的公益組織需要“捐助計算機等設備”,可見貧富差距還是很明顯。

    被重視的和被忽視的

    在2015年的傳播渠道中,微信公眾號異軍突起,48.08%的公益組織選擇將“微信公眾號”納入2015年的傳播戰略中,其次為即時通訊工具(37.84%)與官方網站(31.26%)。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傳統渠道的重要性降低。

    在2015年的傳播戰略目標中,60.69%的公益組織選擇了“建立組織或項目品牌”?!盃幦⌒碌木栀浾摺?、“爭取新的志愿者”和“運營微信賬號”也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絕大部分的組織對“維護已有志愿者和捐贈者”(16.64%和6.58%)缺乏關注,而這兩項工作正是建立一個健康活躍的在線社區的關鍵所在,只有留住了已有的志愿者和捐贈者并將他們引導到在線社區,機構才能通過社會化媒體建立和傳播自己的文化及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不注意維護已有的志愿者和捐贈者說明了這些組織尚未充分理解社區建設是社會化媒體傳播策略的核心。

    有而不用 略等于無

    調查中,38.71%的公益組織很少更新機構網站/微博/微信公共號;而18.15%的組織甚至從不更新。雖然許多機構已經開始使用這些新媒體傳播工具,但他們尚未將其納入機構戰略中,尚未做好長期維護工作。而不更新內容的網站不僅無法建立在線社區,更是一種精力和金錢的浪費。這說明公益機構在傳播策略方面尚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

    已經有一定數量的公益組織使用分析工具去分析所發布內容的訪問量,這說明公益組織對數據分析有一定需求;只不過組織對各類分析工具還不熟悉,比如分析微信瀏覽量數據的機構很多,分析微博和官網的就很少。這意味著公益機構在了解、使用更多分析工具,了解自己在線傳播效果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在線募捐平臺逐漸受到中國公益組織的歡迎。略多于半數(52.02%)的公益組織正在使用募捐平臺。這同時也說明了募捐平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使用過募捐平臺的公益組織中,線下捐款仍然是主要的資源獲取渠道。在互聯網資源獲取渠道中,微信與騰訊公益平臺兩個渠道較多被公益組織使用。

    在通過互聯網提高組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方面,社交網絡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絕大部分公益組織通過社交網絡來發布項目進展(91.04%)。值得注意的是,東部比西部在復雜技術工具的應用上更加熟練;西部更加依賴于從網絡獲取資源。

    然而,從平均數的比較圖中可以看出,經費不是決定互聯網傳播能力的主要因素。5~10萬經費規模的公益組織傳播能力最強。年度收入在0~1000元的組織在本次調研中最多,占到了22.74%,但是它們的傳播能力不弱。

    通過與上一年度調研對比可以看出,通過在線渠道定期公布機構財務狀況的公益組織占56.31%,高于去年的46.42%;本組織有固定的媒體(包括報紙、電視、網絡)合作伙伴的占55.76%,高于去年的37%;有20.29%的公益組織經常接受媒體邀稿或專訪,去年的數據是19.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亚洲欧美国产日产综合不卡|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欧美偷窥清纯综合图区|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成人综合激情|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丁香五月婷婷综合激情在线|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 色综合.com| 久久综合色老色|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综合成人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来来去|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_中|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av综合色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