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編者按 5月10日,面對尼泊爾8.1級地震,首次跟進如此大規模國際災害救援的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發出了第十一份救災簡報,負責人郝南寫了這樣一段話: “在中國救援力量出現在尼泊爾境內這短暫的十來天里,我們接觸到了許多新鮮事物。我們見識到國際社會中從事人道救援的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是怎樣在一個協調機制下各司其職、各領任務的,整個救援是怎樣被已達成共識的框架劃分成不同領域、并互通信息的,這種框架是怎樣預測到了將會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既有的標準是如何顯示出了因地制宜的彈性……我們驚訝于各個領域之間的信息協同及其衍生出的多樣地圖和信息產品,驚訝于災后一周就有了富于前瞻性的“市場恢復程度評估”,驚訝于對特殊營養需求人群由始至終的密切關注,驚訝于相關機構短期內就編撰了關于當地性別問題的背景資料……驚訝是因為不熟悉。當然也要提醒自己,因為不熟悉,我們能觀察到的實際執行細節極可能還是有限。不過在此間能學習到的知識和受到的啟發,已經足夠我們慢慢整理消化。” 高效的指導方針、統一的協調機制、已達成共識的框架等等,一套共同的話語體系在國際救援中可以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同樣,在國內尚且不明晰的民間災害救援行動中也十分需要。 人道救援如何打造共同話語體系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后,由于地緣優勢等原因,尼泊爾地震災區成為近年來迅速成長的中國民間救援力量必然的關注目標。 早在2012年11月,鄰國緬甸連續發生兩次6級以上地震后,壹基金救援聯盟組成了一支5人的輕型救援隊前往救援。這是一次牛刀小試,其時距2008年汶川地震已4年有余,民間救援組織希望與國際層面有更多交流、學習,并開始有意愿承擔更多的責任。在經過之后雅安、魯甸等多次災害救援的鍛煉之后,民間力量首次大規模出征尼泊爾其實順理成章。 目前執行緊急救援任務的隊伍已大部分撤出,留下的公益組織繼續給予災區物資、醫療等多方面的支持。評論家們已迫不及待從第一天開始就對各路救援隊的出國給出鑒定意見,但此次國際救援效果、隊伍表現、歷史地位如何,時間自有定論,當前國內救援隊伍最關心的依然是與國際層面的交流與學習。 毋庸置疑的是,高效的指導方針、統一的協調機制、已達成共識的框架等等,一套共同的話語體系在國際救援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在國內尚且不明晰的民間災害救援行動中也十分需要。 “統一的標準更容易促進不同機構之間的溝通合作,與政府溝通時,可以作為提出需求的標準,與資助方溝通時,可以作為提出項目規劃的依據。即便沒有達到標準,也可以尋找原因,起到問責作用,提出改善方案。”這是《環球計劃——人道主義憲章與人道救援響應最低標準》標準培訓中,作為主講師的聯合國救災和培訓國際顧問Patrick Melancon對“環球計劃”這一標準作用的解釋。 近年來,民政部在建立健全各項救災法規制度、推動完善中央救災補助政策的同時,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指導各地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措施,加強政策創制,著力提升救災工作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其中,制定出臺本地受災人員救助標準是一項重要內容,目的是無論發生大災小災,無論是否達到國家救災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地方政府都能根據既定的救災補助標準向受災群眾及時提供有效救助,實現公平救災。 各地按照《財政部民政部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工作要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組織和推動開展本地受災人員救助標準制定出臺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天津、河北、山西、吉林、江西、湖北、廣東、重慶、四川、貴州、西藏等11個?。ㄗ灾螀^、直轄市)開展了此項工作,有的制定出臺了規范性文件,有的在部分市縣先行開展試點,在加強救災工作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和實踐,為其他各地開展受災人員救助標準制定工作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做法和經驗。 什么是環球計劃 《環球計劃——人道主義憲章與人道救援響應最低標準》手冊,是全球人道主義救援領域普遍接受的標準之一,主要面向救援響應的規劃、管理及實施的工作人員,包括志愿者。環球計劃在1997年由全球眾多NGO及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聯合發起,匯集了這些組織多年的實踐經驗,以人道主義憲章為框架,制定了一套用于重要生命救援的最低標準,不僅適用于短期救濟,還涵蓋了備災、人道救援響應及早期恢復等活動。 但“環球計劃”不屬于任何組織,沒有成為會員或資格認證等程序,沒有強制規定,它是關于救援質量和問責的自愿行為準則和自我規范工具。 環球計劃手冊的前三章是人道主義憲章、保護原則和核心標準,是所有人道救援活動的基礎。后邊四個技術章節涵蓋了項目規劃方法和四方面行動:供水、環境衛生及衛生促進;糧食保障及營養;住所、安置及非糧食物品;衛生行動。每一個小章節中,都分列為“最低標準”、切實可行的“關鍵行動”、判斷是否達到標準的“關鍵指標”以及為解決實際困難提供的“指引”。 這本手冊2000年首次出版,其后數次修訂。國內目前使用的是環球計劃授權樂施會翻譯印制的2011版。但這并不是這本手冊第一次在國內出現,2001年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國際美慈組織合作翻譯出版了首版環球計劃,2006年在伊斯蘭國際救援組織的資助下再次翻譯2004版。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也在2001年出版過一次。但這幾次出版在國內NGO中的普及顯然并不十分顯著,而2008年后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新公益組織可能大多還沒有接受這方面的知識。 樂施會中國項目部人道救援及災害管理項目干事黃文忠,也是環球計劃手冊的項目負責人,近兩年開始在國內推廣這本手冊,并支持國內其他機構做環球計劃培訓。黃文忠說,目前國內接受過正式培訓的只有幾百人,考慮到公益機構人員流動等原因,將其付諸實踐的就更少了。此前壹基金聯合救災、樂施會等在做推廣,現在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在推廣。4月中旬授漁公益與卓明、永安應急、平安星等機構在南都公益基金會和正榮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舉辦了2015年第二屆培訓。報名參加的除了各救援隊,還有多家參與救災的基金會和民間公益組織負責人。 當然,國際上的人道主義救援標準并非只此一份。其他還有諸如國際人道責任伙伴組織(HAP International)與其合作伙伴、災難幸存者及其他各方一起制定的《2007年人道責任與質量管理標準》,在實用方面,有效期為三年的HAP證書意味著外部審計人員能夠了解該組織的使命、賬務和控制系統,從而確保其行動和整體問責制度更為透明。還有PIA(People In Aid)的《援助人員管理和支持最佳模式操作手冊》(Code of Good Practice)也是國際認可的管理工具。 (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