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的NGO研究和實踐領域的開拓者朱傳一先生,因病于2015年3月9日凌晨2時45分與世長辭,享年90歲。 朱傳一先生是我國社會保障領域的著名學者,是我國公益事業的重要倡導者和參與者。他不但著書立說積極傳播公益理念和公益文化,同時身兼數家公益組織的董事、理事和顧問等職務,身體力行,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 朱傳一先生的逝世是中國公益事業的一大損失,公益界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輩和楷模。 在中國公益人眼中,朱傳一先生是公益前輩,更是摯友和諍友。他如同一座照亮眾人前行的燈塔。朱傳一先生以他的思想、行動和精神,影響了公益界三代人,是許多人走上公益道路的領路人和良師益友,很多公益前輩和青年才俊的成長離不開朱老先生的悉心教導和幫助。在這共同緬懷朱老先生的日子里,四位公益界人士與《公益時報》共同追憶這位公益領路人曾贈與他們的箴言。 先生說:“做公益不應該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會長 何道峰 當時,民間非政府組織在國內剛剛萌芽,這是新生事物,政府對于民間非政府組織有著一種不信任感。那時我們正打算建立中國公益組織自律聯盟,作為行業行為來講,要往前行,你不需要使政府感到緊張,先生教導我們做公益不應該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不要認為做公益就是道批判一切,應該平常點。看到這些先生覺得我們雖然年輕,但已經開始成熟,知道在中國公益環境土地上推動著中國公益的發展。 印象中和先生相處沒有任何壓力,有著基督教信仰又是學者出生的他也沒有那種書生氣質,一種很從容的感覺,但從容之間蘊藏著巨大力量。 先生說:“中國NGO要走出去,這個過程中步子有快有慢,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步。” 安德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丘仲輝 今年是先生與愛德基金會交道的第18個年頭,回想起10年前,每一期愛德的簡訊都有先生的批準和評論。 2015年3月6日,是我見到先生的最后一面。坦白講,那時候我已經很清楚先生的身體狀況了。即便是這樣,先生還是努力招呼我。我對先生說,愛德基金會今年要做幾件大事:30周年、非洲、北美行。先生很高興地豎起三根手指,并叮囑說:“中國NGO要走出去,這個過程中步子有快有慢,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我對先生的話銘記在心。 先生十幾年前來到愛德基金會的時候提出,“發展公益事業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當時有些公益從業者對于先生的提法并不是很理解和贊同,認為公益事業是慈善,怎么能變成解決就業工作呢?但現在看來,公益創投、創業的確解決了部分人口就業問題,也促進著社會進步,這在當時是很超前的思想。 先生說:“培養社區治理建立者,不需要‘社區職業經理人’,需要有社區情懷的協調人。” 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副主任 王維娜 認識先生是在恩派《社會創業家》雜志的創刊儀式上。當時,我們在北京做了一個關于社區多元治理建設的討論會,先生給我深刻分析了環境和背景,稱“中國社區有多好,中國社會才有多好”。先生說:“我們培養社區治理建立者,不是需要那種‘社區職業經理人’,需要有社區情懷的協調人。多元治理積極的探索者,應該是社區治理很重要的一支生力軍。” 按照先生的指點,我們在實踐中對社區治理、社區規劃、社區探索進行了嘗試,最終挖掘出來的并不是在社區不干事的一批行政人員,而正是像先生所說的,在社區特別想做點事情的社區促變者。 先生常對我講,能從事公益這行非常不易,希望我不要放棄能夠堅持下去,我到現在一直堅持著。 先生說:“生命很長,但真正能夠做出貢獻的只是那么一兩點,要把生命的長度跟真正能做事相互結合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團 先生從上海圣約翰大學后進入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先生那時看到我們小輩整天忙著,時常叮囑我注意身體。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還沒有社會保障的概念,先生從國外引進翻譯,(先生從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有著很好的英語功底,)翻譯完成后上傳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得到了領導層重視,中國才開始有了社會保障方面的研究,中國社會保障才逐漸起步。 針對中國公益行業發展,先生講的最多的就是對當前形勢的判斷,認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不是一味往前跑,更多還是需要對當前社會形勢的分析判斷,根據現有政策團結一批、找到一批與公益行業的志同道合者。先生對公益這條路要怎么走是有思考的,這是一種代際傳承,我要好好傳下去。 朱傳一生平 朱傳一,浙江人,1949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原美國社會與文化研究室主任,老年科研中心副主任。曾任中華美國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第四屆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顧問,愛德基金會董事,北京市民政學會職務。朱傳一先生是眾多公益人士的領路人,對推動中國第三部門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功不可沒。 朱傳一先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參與籌建中國社會科學院,80年代至今曾訪問美國20多次,訪問過包括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布蘭代斯大學、黑勒社會福利大學、東北大學等諸多美國名校,考察美國多所著名企業及基金會,為多所美國名校訪問學者。 在中國社科院期間,先后曾與美國研究所各研究室的同事們一起編寫了《美國社會保障》一書,期望引起更多人士特別是所內青年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的興趣。經朱傳一先生與美國聯邦政府社會保障署副署長協商,取得編譯權,編譯了《全球社會保障》的中文版(60萬字),翻譯了《21世紀的社會保障》一書,組織有關人員編寫了《蘇聯與東歐各國的社會保障》。 此外,朱傳一先生還主持了國家重點科研課題“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體系”,建立了國內5個省的市或者地方的社會發展實驗區,擔任過國家科委社會發展課題專家組組長。從推動建立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出發,又具體參與到研究中國的養老事業、社區發展、慈善公益事業、開拓民間社會組織等等諸多課題中去。 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對中國人殘疾失業懷有情感與期望,朱傳一先生頻繁赴美、日等國考察,特別在美國紐約與新英格蘭各州、市考察時,曾多次參觀訪問各類殘疾人事業,包括其在高技術產業、一般工業、服務業、手工業的工作和生活狀況。返國后,曾提出殘疾人事業可劃分為4大類進行建設的建議。其中心思想是將殘疾人事業與動員全社會與全民對他們的人道主義關懷密切相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