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近年來,記者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獲得了很高的公眾知曉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稱之為“中國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這項只需3元錢就能送出一份簡單午餐的活動在短短半年時間就惠及了萬千農村孩子,并最終引領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國家行動。 其實,類似的“3元錢”運動在民國慈善史上也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運動曾感動得末代皇帝溥儀也捐出了3000元大洋,可見其影響之大了。此運動就是由朱慶瀾于1929年提出的動。 朱慶瀾人稱“朱將軍” 朱慶瀾(1874年—1940年),字子橋,祖籍浙江紹興。朱慶瀾幼時家貧且孤,迫于生計而四處奔波,因身高體壯,鄉鄰勸其投軍。1893年朱慶瀾去東北投總督趙爾巽所部新軍,由于作戰勇敢,屢屢擢升。因對地方土匪的鎮壓毫不手軟、痛加追剿,百姓們親切地稱其為“朱將軍”。 1908年,朱慶瀾隨趙爾巽調職四川,任陸軍第十七鎮統制官(相當于現在的師長),掌握全省軍事。由于深受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思想影響,朱慶瀾擁護共和,并于武昌起義爆發時率所部通電響應。 1914年,袁世凱特任陸軍中將朱慶瀾為黑龍江省督軍兼巡按使。主政兩年有半,政社兼顧,修建國防工事于邊界,收回松花江航權,商民曾命名一新輪為“慶瀾”號以紀念,官銀號年例納金20萬,朱慶瀾均不接受,用于辦蒙文學校,設女子教養院。多年后,當提到朱慶瀾時,他們說:“老將軍來齊齊哈爾是一條軍毯、一匹戰馬,離開齊齊哈爾是兩袖清風。” 1916年6月,袁世凱后任的黎元洪對朱慶瀾甚是器重。其時粵局動蕩異常,黎元洪發布總統令,任命朱慶瀾為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雖主張不黨主義,但受孫中山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感染,仍積極支持和擁護孫中山的護法主張。護法運動開始后,先是助孫中山建立以廣東為中心的根據地,其后又從自己40個營的省警衛軍中撥出20個營編成護法軍,使孫中山擁有了第一支正規武裝力量。 由于軍閥派系混亂,互相排擠攻詐,1918年秋,朱慶瀾辭去廣東省長職務到上海家居,他說:“宦海無常,爾虞我詐,實在令人膽寒。孫中山先生曾對我說過,要給人民多造飯碗子,我想只要對老百姓對國家有益的事,都愿意干。” 同年,在多人支持下,朱慶瀾建立華成、泰和兩個鹽墾公司,自任聯合董事長,不僅解決了當時外流農民的生活溫飽問題,安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在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協助了新四軍的抗戰,為國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23年至1925年,朱慶瀾任職東省(民國時期介于黑龍江、吉林兩省之間的省級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長官期間,正值蘇聯遭受饑荒襲擊,糧食奇缺,眾多災民過境求生。朱慶瀾秉著“俄國災害,途有餓殍,皆我人類,助人水火”的理念,發起“俄國災荒賑濟會”,集成300節捐助糧食火車運往蘇聯赤塔,表達了中蘇人民患難與共的深厚友誼。 1925年2月,直奉戰爭期間,不愿打內戰的朱慶瀾脫離軍政界,獻身社會賑濟事業,開始專心辦理慈善拯救災民,正所謂“寬和慈善,不忤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 “募三元活一命” 1928年起,陜西3年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僅長安一隅,每月餓死者不下數百人,賣兒鬻女者更是不計其數。當時國民黨政府有個常設賑務機關,叫中央賑務委員會,但因忙于內戰,賑務徒有其名。民間慈善團體力量有限,朱慶瀾遂整合華北、東北六大民間慈善團體,統一定名為“華北慈善團體聯合會”,并以會長名義赴陜堪災施賑。 朱慶瀾一行行抵扶風縣境,親睹“兩個成年人活捉一男童,殺而分食之”的慘狀,悲痛無極。同時經堪查得悉,陜西連年遭災,1300萬人口,已餓死300萬,600萬流離失所。陜災之重重在糧食奇缺,縱有再多現銀也無糧可買,朱遂即返津籌措賑糧。 在西安,朱慶瀾目睹受災面積廣泛,所帶款項遠遠不敷應用,決定立即回去籌備大量賑款。車到鄭州時,馮玉祥趕來,一看朱慶瀾先生和隨行人員都在破篷車內,僅有帆布床一張,其余都是地鋪,他十分感動,不禁落淚對朱慶瀾說:“您老人家為了救國救民,不辭勞苦,生活又如此簡陋,如果國家當局都能像您這樣就好了。”遂任查良釗(金庸的堂哥)為華北慈善聯合會總干事隨行。 從西安回到天津后,朱慶瀾隨即提出“募三元活一命”之口號,開展大規模勸募活動,開灤礦務局等一些大企業及團體紛紛捐出為數不小之款額。在此期間,《大公報》、《益世報》等報刊均發專題或辟專欄進行報道,并定期刊登捐款者姓名及所捐款額。開灤礦務局等一些大企業及團體都捐助為數不小之賑款。 當時寓居天津的清遜帝溥儀也為朱慶瀾義舉所感動,他說:“陜甘災情如此之重,古來少有,你提出的口號鮮明有力,我救一千條命。”遂捐大洋三千元。上海電影制片廠關注陜西巨災,專程赴陜攝制記錄片,請朱慶瀾題片名《人道》并手書,影片播放后,引發各界強烈反響。 為籌購賑糧,朱慶瀾親赴東北尋親朋故舊相助,募集購買賑糧16萬擔,受惠災民達百萬之眾。朱還在西安、扶風等地分設災童教養院,收容孤兒逾千人。1929年,辛亥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回陜視察,對朱慶瀾動情致謝:“我等陜西之子,子子孫孫將永遠不會忘記您!”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擔綱民間賑災,抑或專司賑災官員,朱慶瀾均身在災區,心系災黎。賑陜災3年多,他停留西安僅有半載,余者均呼號奔走于災區調查,監督放賑或勸募賑糧助款,此間計放賑款百萬元以上。報刊贊譽“朱賑災辦事之敏捷,手續之完備,為歷來辦賑之少見”。 ■ 燕客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