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程凱介紹和解讀了2014年社會救助、教育、扶貧、殘疾人等民生保障情況。 營養改善計劃 受益學生3200多萬 2014年1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規劃》聚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80個縣的從出生到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兒童,研究提出了提高新生兒出生健康水平、改善兒童營養狀況、加強兒童衛生醫療保健、增強兒童教育保障能力、加大特殊困難兒童教育和關愛5方面的22項政策。 這些目標當中,農村兒童的營養狀況尤其被公益慈善行業關注。 據魯昕介紹,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國共有30個省份、1315個縣的13.4萬所學校進行了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受益學生3200多萬人。 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營養改善計劃資金472億元,2014年11月起將營養膳食補助標準由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此外,中央財政還安排了近300億元用于試點地區學校食堂建設,目前已有65%的學校實現了食堂供餐。 “下一步,我們將從三方面繼續做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一是加快推進食堂供餐,確保食堂建成后盡快為學生提供正餐。二是加強管理,讓“每一分錢都吃到學生嘴里”,確保孩子們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三是推動營養餐立法,為營養改善計劃的長期實施提供法律保障。”魯昕強調。 “8+1”社會救助 制度體系建立 社會救助方面,2014年也取得了重點進展。 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八項社會救助制度,同時規范了社會力量參與,這就是俗稱的“8+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 竇玉沛強調:“《暫行辦法》的頒布施行為我國社會救助事業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實現了社會救助從制度‘碎片’到銜接整合,從部門分割到資源統籌,從城鄉二元到協調發展的轉變。” 據竇玉佩介紹,截至2014年12月,全國共救助城鄉低保對象7089萬人,城鄉低保資金支出達1538.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1101.48億元;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全年共啟動3次救災預警響應和28次救災應急響應,幫助地方妥善安置緊急轉移群眾700萬人次,全年共救助受災群眾7500萬人次。 常規救助之外,臨時救助制度的建立也已開展。去年10月份國務院提出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在救助的內容上突出強調綜合施救,除了給資金、物資外,還要動員社會力量,發揮慈善組織、社工組織的作用,對被救助者進行心理疏導、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方面的幫助。 據竇玉沛介紹,今年民政部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將主要搞好救急難試點工作。目前,民政部正在和財政部一道進行救急難的綜合試點,就如何及時監測發現、如何及時報告受理、及時轉辦轉介進行探索。 社會扶貧創新之年 “精準扶貧的啟動之年,社會扶貧的創新之年。”這是洪天云對2014年扶貧工作的總結。 精準扶貧方面,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制定了貧困識別建檔立卡工作方案,指導各地開展工作,共識別貧困村12.8萬個、貧困人口8862萬人,并錄入扶貧業務管理系統,實行信息化、動態化管理。 社會扶貧方面,國務院批準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首個扶貧日期間,各地普遍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扶貧日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省級層面在扶貧日期間募集社會扶貧資金超過50億元。 此外,2014年多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的指導意見》,金融扶貧方式得到了創新。 8533名殘疾人 走進普通高等學校 殘疾人幫扶方面,據程凱介紹,2014年有588萬各類殘疾人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有8533名殘疾人走進了普通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 “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新建改擴建了1182所學校(中央資金47億元),基本實現人口30萬以上、殘疾人數較多的縣都有一所特教學校。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上升到72.7%。”魯昕特別強調。 此外,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還指出,2014年全國特殊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還啟動實施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三年內將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從72%提高到90%以上;同時在殘疾兒童較多的普通學校建立資源教室,讓殘疾兒童有較好的隨班就讀條件。 ■ 本報記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