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視覺
   第06版: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7版: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如何讓爸爸回家?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視覺

第06版
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7版
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e農計劃”初現端倪
如何讓爸爸回家?

    2013年底,鄧飛懷揣著“e農計劃”的概念雛形在大山里找尋原生態食品。

    漾濞縣城的車永順女兒家里,大家分裝核桃快遞到預訂產品的城市。

    “

    2014年11月29日,北京迎來又一輪重度霧霾,下午還下起了綿綿細雨。在這樣一個天氣極度惡劣的日子里,北五環開外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大廳內的一個臨時市集卻迎來一批情緒飽滿的人們。

    在這個臨時的室內市集上,有產自云南漾濞500年樹齡古樹的核桃、每年只采一次的陜西大巴山野生原蜜、堅持綠色種植與采摘的廣西千家洞胎菊……這些在大城市中難得一見的原生態產品讓前來者爭相購買。更讓眾人捧場這場聚會的原因,還有鄧飛,這位成功操作‘免費午餐’‘微博打拐’‘大病醫保’等多個鄉村兒童公益項目的前調查記者。

    這些絕無僅有的綠色食品就是來自于鄧飛最新發起的項目——e農計劃。表面上看,這無非是趕了一場時髦,與許多做綠色食品與公平貿易的公益組織并無二致——把山溝溝里的綠色產品賣給城里人。而且,這與他之前所發起的一系列關注鄉村兒童的項目似乎有所偏離。這樣的疑問反而讓‘e農計劃’格外引人關注。

    ”

    一棵古核桃樹引發的項目

    2013年9月,鄧飛的“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項目團隊來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漾濞是“大病醫保”自2012年7月發起以來的第三個試點,在這里,團隊對縣里的186名16歲以下的兒童進行了先天性心臟病和血液疾病的篩查,并為參加了社保和新農合的適齡兒童再購買一份大病商業保險。

    在篩查途中,團隊一路跋涉來到安南村銀甲社的車四洪小朋友家中。經過會診,來自北京的心內科醫生判斷小四洪患有“心臟室間隔缺損”,急需手術治療,不然將無法活過20歲。為此,項目團隊特地將小四洪帶到北京接受手術,手術十分順利。

    回到漾濞,小四洪的二爺爺車永順不知如何感謝項目團隊成員,拿出了結在自家古核桃樹的核桃。沒想到,車家的核桃非常好吃,車永順當即要把這些核桃送給項目團隊。

    車永順今年58歲,祖上是大涼山里的漢人,爺爺那輩從涼山遷到云南,先是到煉鐵鎮,后才來到安南這個山頂的小村子。搞包產到戶那年,村里的老核桃樹三千元一棵,他大小樹一共包了八棵,但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山村,核桃外運長期以來就是個大難題。

    相比許多貧困的山區,車永順一家的生活并不算十分艱苦,但誰也不忍心白白收下本來就難以銷售的核桃。于是,他們便提出把這些核桃買回家去。這里面,有買了120斤的湯浩。

    “買些核桃,支持需要幫助的人。”湯浩,某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e農計劃”的聯合發起人之一,最初他購買核桃的想法很簡單。但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角色有了改變。“我收到核桃的時候,比較意外,一是核桃很好,家里人都愛吃,而且我跟一棵樹、一個孩子有了聯系,我和家人吃到了放心的東西,收獲了很多。我認為,我們彼此互相支持,四洪的長大、他家的核桃樹、我們的生活,是連著的。”

    e農計劃即是從“大病醫保”發端,借由這些古核桃樹意外地孕育出的新念頭。按照鄧飛的話說,就是“帶著自家的孩子深入鄉村,一起幫助鄉村建立能力,收獲成就和快樂。每一個發起人及其家庭成為‘e農計劃’開發的鄉村優質資源的主要受益者,享受優質生態資源。”

    “讓爸爸回家”

    “而在另一端,受助者的人生也發生了改變。e農計劃的造血模式讓鄉村家庭獲得更多收入,父母不再外出打工,紛紛回到家鄉,擁有可觀的收入來源。”鄧飛一句話道破天機,‘e農計劃’是源于鄉村兒童、服務鄉村兒童的又一項目。

    曾發表過160多篇調查報告的鄧飛深諳這個國度許多不可明說的幽暗面,在他未成名之前,他一直用調查和寫作的方式在向外界孜孜不倦地描述這些令人不安的弱勢群體,以期形成社會壓力。在那個階段,這些壓力能夠最終形成改變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作為一個調查記者,所做的只有無盡地寫作、等待、無回音、再寫作……

    新媒體網絡時代的來臨讓鄧飛看到了機會,出于對鄉村弱勢兒童群體及其癥結的長期觀察,鄧飛一出手便命中要害。2011年以來,通過微博、微信、網絡支付,鄧飛解決了在寫作時代沒有知名度、人力和資金的困難,從“免費午餐”開始,他領導發起的鄉村兒童公益項目在中國最邊遠、貧困的地區接連獲得成功,幾乎拿遍中國公益界的所有大獎。“微博打拐”“免費午餐”“大病醫保”“暖流計劃”“女童保護”,這一系列項目讓鄧飛的公益實踐在多個方面對鄉村兒童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但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遇到了瓶頸。”鄧飛說,中國有6100萬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再怎么去努力,都改變不了根本性的問題。”的確,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可以替代父母的愛與陪伴。

    “我們想到唯一的方法是讓他們的父母能夠在他們的土地上面取得足夠的收入,讓父母回到家中。但這個問題非常難。”鄧飛找到了癥結,但解決的方式讓他苦惱了很久,這是這幾年順風順水的鄧飛遇到的最大問題。

    這才有了前面的古核桃樹讓鄧飛及其團隊茅塞頓開的故事。“因為他們的貧困、他們的偏遠,他們意外地保護了空氣、水和食品,還有原生態的環境。而這些東西恰好就是城市里面最稀缺的。”鄧飛說。

    在車永順家,隨著‘e農計劃’的實施,兒子車惠全再也沒有進城打工,而是留在家里幫助父親務農。按老車的話說,核桃的收入就夠一家人生活,加上每年能收2萬斤玉米,還有那30多只羊,只要勤快些,全家年收入能在4萬元上下,生活過得很好,也不用盤算進城,去那些不熟悉的地方討生活。

    這次玩的是“城市精英公益”

    用拉動城市消費需求,擴大農村生產力的方法來幫助鄉村,向城市提供農村的優質資源,實現鄉村增收,吸引出門打工的年輕人返鄉致富,幫助養老撫幼的中年人在家鄉謀出路,從而解決農村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這樣的想法看似完美,但解決鄉村農產品銷售問題何嘗不是現有幾大電商的關注問題之一,卻也沒見得有太好的可行方案。

    這次讓鄧飛幸運地試水成功,不得不說要得益于他這些年他在各種場合積累的人際圈。“2012年做‘大病醫保’時,合作對象開始發生變化,實現了跨界。”鄧飛如是說。當時,在“大病醫保”發起人名單上,既有《南都周刊》總編陳朝華、《華夏時報》總編水皮、《中國周刊》總編朱學東、《晶報》總編胡洪俠等媒體大佬,也有著名主持人張泉靈、邱啟明、趙普、華少,更有復地集團董事長張華、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等企業家。鄧飛還邀請了兩位著名學者擔任顧問,一位是中國政法大學馮學易法學院副院長何兵,另一位是經濟學教授許小年,后者所任職的機構便是今日這場發布會的現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e農計劃”的發起,正是與這家學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013年,鄧飛以一個公益人的身份走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校園,成為該校EMBA2013級新生。在一個充斥著商業領域精英人士的班級上,這是極不尋常的。鄧飛的名氣、人脈與積極跨界的態度給他帶來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在這里,他破例拿到了兩份獎學金,再加上許小年的鼎立資助,鄧飛本人僅承擔了2萬元就在這所中國數一數二的EMBA班入學了。

    而這里也為他帶來了一個重要改變,開始用經濟和商業的眼光重新打量名下的公益項目。從那時起,鄧飛便開始把針對鄉村兒童的公益項目整合為“中國鄉村聯合兒童項目”,希望以聯合體的形式統一行動。

    而這一次的“e農計劃”則完全是聯合他新結識的這些商界精英做的一次公益嘗試。鄧飛這次動員了他的180名校友作為發起人進行投資,但不進行分紅,并利用各自在其領域的影響力,推動產品的銷售與項目的擴張——這可謂走的是高端路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也禁不住說:“‘e農計劃’所代表的是中國新中產階層的崛起。”

    在執行層面,“e農計劃”正在申請設立一個非公募基金會,發起人以萬元為單位進行投資,并吸引更多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資本以捐贈的方式進入;其次,他們還投資成立多個商業公司,針對鄉村不同特點的優質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其收益再重新返回基金會,用于其他公益項目的資金來源,最終成為可持續公益的閉環。

    眼下,第一個商業公司“e農春天”已經成立,發布會當天現場的綠色食品便是這個公司的運作成果。

    如此,“e農計劃”踐行的是在國外相當成熟的“以商業滋養公益”的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典型的是各路名牌大學會成立專門的管理公司來打理學校每年的捐贈收入,其理念是“盡全力提升捐贈收入的購買力,從而為學校各部門的運轉提供穩定而長久的財力之源”。

    又談“可持續”

    許小年將這次的公益嘗試定義為“可持續的公益”。(見本版配文)“e農計劃”副理事長周勇這樣闡述“可持續”的定義:“第一個可持續,是該項目為鄧飛的‘中國鄉村聯合兒童項目’提供資金。”

    而要專注于中國鄉村貧困孩子,就必須要去著眼于他們的家、他們鄉村的環境,其實也就事關整個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e農計劃’將致力于中國鄉村自我造血與持續成長能力的建設,這是第二個可持續。”周勇說。

    他說:“我們把‘e農計劃’定義為品牌和平臺,主要著眼于廣泛的合作和資源的整合。第一,我們將和地方政府緊密地合作,圍繞縣域經濟的發展,真正把這些資源協調地、多方面地、綜合性地開發利用好;第二,我們會和其他公益組織戰略合作,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第三,我們會和眾多的地方企業、行業企業、平臺企業以及專業機構進行開放式的合作,形成多贏的模式。”

    楊團則認為鄧飛“是中國的新型公益人”,她說:“鄧飛從一個人到一個項目——免費午餐,然后到一串項目,然后到‘e農計劃’。這個計劃不是一個項目或一個組織,而是一個集群,到這個層級的時候,已經是在從事城鄉合作,用比較強的一方拉動弱的一方,實現中國公益的創新局面。從這點看,‘e農計劃’與之前的項目有質上的飛躍。”

    而楊團也直言,如果“e農計劃”的這些中產階層要帶動普通老百姓都吃上這些生態產品,選品和誠信的建立是這計劃是否“可持續”的焦點。

    “現在市場上最大的問題是魚目混珠,不知道產品是好是差。中國大部分的檢驗,包括有機商標都是花錢買來的,已經變成社會現象,非常難扭轉。”楊團說,“其次,消費者和農民之間的誠信建立是很復雜的,現在需要建設一個眾信的參與式的農產品認證體系,這要靠人去現場看產品、拍照片、提供基本參數和指標,并形成規范的方法。如果請專家去做,這種成本很高,需要大量志愿者共建這種參與式的保障系統。”

    觀點

    許小年談

    “可持續公益”

    可持續公益,就是要在公益活動中引入市場化的操作方法,我們的公益活動才能夠持續下去,才能夠給我們從事公益的這些年輕的非常有干勁的人員提供長期的激勵;使他們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下,能夠保持奮斗的精神,并且這個公益活動和他們的個人的職業發展也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這是第一層含義。

    第二個層含義,你必須做可持續的公益,才能使我們幫助的對象,農民、邊遠山區的貧困人家,他們能夠自己造血,產生出造血的功能。而不是靠我們這個公益組織不斷地向它輸血。

    所以“e農計劃”我是非常看重的,其重要的意義在于:我們開創了一項新的公益活動,這個新的公益活動它不僅僅是輸血,而是幫助農民恢復造血功能。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互聯網、通過我們的努力,把銷售渠道建立起來,把銷售中心建立起來,就能源源不斷地給這些真正的有機的農產品找到可持續的消費群體,幫助農民把這些產品銷售出去。現在城里的食品安全問題是非常緊迫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在這方面能夠開創出一條道路來,不僅是從公益的意義上幫助農民,而且幫助城市居民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所以我希望我們能夠在這方面持續地進行探索,把這個市場化的方法如何結合到公益活動中來。我們不必為市場化的方法感到一種內疚,或者感到一種內心的矛盾,認為它和公益活動是相矛盾的。這個一點都不矛盾,只要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的農民,我們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利潤,是完全留在“e農計劃”里邊,一分錢都不分掉,回饋給農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麻豆 | 欧美偷窥清纯综合图区|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0|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综合久久伊人|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下载|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综合久久|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综合在线|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欧美综合缴情五月丁香六月婷 |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网|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aⅴ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超碰| 亚洲第一综合色| 色成年激情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