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初到南京參加由愛德基金會組織的亞洲減災救災國際研討會,會上除分享了來自國際救災聯盟及亞洲十多個國家NGO組織、國內幾個大基金會分享的救災減災經驗外,還與多位為慈善組織提供專業服務的代表進行了交流,會議的專業性和公益服務呈現的市場細分態勢,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公益行業的進步。 從應急機制、救災專業團隊、救災網絡體系以及籌資和項目執行的規程等方面,國內幾大基金會都能明顯讓人感覺到他們的專業化進步。雖與已納入政府災害救援體系的紅十字會比起來,他們參與救災歷史要晚,專業化和網絡體系也要弱一些,但歷經汶川、玉樹、蘆山等大地震的歷練,他們救災及資源動員能力大大增強,已鍛煉培養了一批專業隊伍,形成了應對災害救援的機制,而且意識到了民間組織協同聯合的重要性,開始自主發起救災聯盟組織,注重學習汲取國際先進的救災理念,使其救災工作與國際標準接軌。 近年來,隨著國內公益組織數量的增加,機構使命的專業定位和細分服務市場成為發展趨勢。許多公益組織的服務內容開始聚焦于為救災組織或志愿者提供服務。而為公益組織提供第三方服務的業務領域不斷細分,新型專業服務機構不斷涌現,如為公益組織公開透明提供服務的平臺,除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外,還有基金會中心網這種完全由基金會自發組織的第三方機構,有為公益機構招聘人才的渠道報刊《中國發展簡報》,為公益組織培養人才的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南方公益研究院等。 市場細分是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斯(Wendell R. Smith)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概念,指企業根據消費者需求,將某一整體市場劃分為若干個消費群體,從而依據其需求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市場細分及因此形成的眾多服務細分的競爭型企業主體,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是產品服務升級和行業成熟的標志。一個行業的成熟,除了參與行業競爭的主體增多,服務漸趨專業細分外,還有行業聯合組織出現,有為這些競爭性機構提供第三方服務的組織出現。 新中國的慈善事業起步于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80年代,經過一個時期的艱難摸索,現已進入快速發展期,慈善機構也由政府的附庸、粗放管理,到漸趨專業化、精細化、品牌化經營。據透露,中國基金會到今年10月底數量已突破4000家,呈兩位數增長態勢,而為基金會提供咨詢、信息、評估、品牌、人力資源、法律服務的第三方專業機構紛紛出現,雖然他們還很弱小,但發展態勢良好。公益機構目標的有限化,人才的專業化,公益行業第三方服務的多樣化,這些都是促進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的氣候因子,預兆著中國公益事業離春天已經不遠了!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選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