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年9月20日,第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期間,以“信任·公益慈善事業之根基”為主題的公益研討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隆重召開。研討會由深圳市公益慈善聯合會主辦,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中國慈善家》雜志社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共同承辦,邀請來自政界、學界、媒體界、公益界、法律界等社會各界人士,展開了一場關于中國公益慈善環境建設的深度對話,共同聚焦信任,“把脈”慈善公信力。 良好公益環境需多方協力 作為研討會承辦方之一,魏雪代表TCL公益基金會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在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公信力”已成為行業乃至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使公益慈善事業健康、有序地成長,政府、企業、媒體、公眾,需要達成良好的溝通和信任,讓公益慈善環境更為融洽、和睦。 現場,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了《法治·專業·尊嚴 中國公益行業透明與公信力研究報告》,報告回顧了近三十年來中國公益組織信息公開的歷程和2011年以來的問責風暴,指出中國慈善透明的困境;并從英、美、新等國家的慈善透明機制和全球透明發展趨勢中,探尋中國公益行業的透明之道。報告認為,中國公益組織應遵循“專業”“法治”“尊嚴”這三個原則來探討公益透明和理性問責。 對于報告中公布的主要觀點和結論,魏雪認為,重建信任生態需要政策制定者、研究倡導者、機構管理者、媒體觀察者以及法律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公益慈善組織應做好本職工作,專業地關注和解決社會問題;行業專家學者需要為各機構的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和意見,助力專業化運作;媒體要正確理解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背景和現狀,積極引導輿論導向和風尚;法律界專業人士需要多關注公益發展,幫助維護公益組織合法權益,并促進行業的法制化進步;政府要規劃好行業的有序發展,從法規、政策上形成完善、系統的行業建設機制。只有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動國內公益慈善事業的開展和進步。 而作為深圳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副會長,魏雪也表示,這樣一個平臺,便于深圳的公益同行們互相交流溝通,面對外界的質疑和不理解時,也可以互相支持。 完善法律 善用法律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在現場提出八字原則:專業互善、法治互善,要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并提醒大家警惕“善的消極”。他認為,慈善界現在特別消極,很多機構把公開透明當看做是約束自己,其實,公開透明是一個手段,向捐款人公開透明,他對你印象越好,捐款就越多。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深圳分所合伙人呂成剛從法律從業者的視角指出,公益組織的資金運作應當作為監管的重點,理事會責權落實、法律監管公益資產、多元問責的監督體制將是公益組織公信力的保障。他認為,捐贈人、公益從業者應該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比如社會質疑在被第三方機構證明是無中生有之后,就可以依照民法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精神和經濟上的補償。但目前,許多公益慈善組織還沒有使用過法律武器,慈善組織應該要有自我保護意識。 在會后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中,魏雪也表示,目前國內的法律在公益組織管理等方面有一些缺失,希望更多專家協助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幫助公益機構在做項目時免遭一些不必要的質疑。而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無論是企業基金會、家族基金會,還是公募基金會,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成立的時間都是短暫的。質疑是必要的,但也不要過于苛求。理性監督之外,中國的公益事業,更需要關懷、鼓勵和引導,才能讓公益成為全社會的事業。 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2012年6月20日,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由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發起的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正式注冊成立為非公募基金會。這是中國消費類電子行業第一家企業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2013年10月,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啟動“TCL希望工程燭光獎”項目,用于表彰和鼓勵堅守在基礎教育一線的、愛崗敬業、嚴守師道的優秀鄉村教師。 魏雪曾經有在國外留學、長時間生活的經驗,并在回國后長期致力于公益事業。她表示,這一路走來,自己看到也親身體會到國內外公益慈善理念的差別,以及行業發展的差距。國內公益行業還在起步階段,環境也很脆弱,專業水準還不是很高,規范的操作及法規政策還不完善,它就像一個孩子,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幫助和呵護。 同時,魏雪也認為,做慈善也好,做企業也好,都需要借鑒先行者的經驗,但最終要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模式,沒有一個模式是可以直接照搬過來的。“國外的家族基金會、企業基金會都比我們早很多,比如在基金會如何發展、項目的調研和執行系統、專業團隊的培養上,國內都處在發展完善的階段,學習是必然的。我們團隊中也有成員在國外學習過專業慈善運作。”對于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魏雪充滿了信心。 摸索自己的公益模式 魏雪曾經和先生共同創辦關注鄉村教育和貧困中學生教育的“華萌基金”,后來又擔任TCL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熟悉和了解國外慈善理念和方式的魏雪,目前重點做的兩個項目卻非常本土化。 魏雪說:“我們在國內開展燭光獎項目,每年獎勵300名堅守在艱苦地區的鄉村教師并提供職業培訓,為中國800多萬鄉村教師群體送去一份榮耀和關愛。這些一線的鄉村教師承擔著沉重的壓力,面對的是惡劣的環境。雖然央視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等活動一直在開展,但是并不能滿足龐大人數的需求。鄉村教師的需求有兩個層面,除了缺少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很難看到自己的價值,得不到尊重,職業上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這些教師的年齡越來越高,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境況。”魏雪說,“我們希望不僅可以給予他們一點物質上的補助,也希望通過培訓帶給他們職業上的希望,通過獎勵帶給他們社會的尊重和肯定。” 華萌基金則是資助貧困的初中畢業生,幫助他們完成高中學業,圓夢大學。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華萌基金已經資助了500名中學生,明年第一批50名學生即將大學畢業,步入社會。魏雪表示,我們給孩子的幫助不只是捐錢,而是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呵護心靈成長,持續保持溝通、培養。不只是讓他們接受應試教育,更希望他們能夠獲得多方面的成長。 在談及項目未來的發展,魏雪表示,將把這兩個項目做得更深入,如果資金允許,希望把它們復制到更多區域。“我們的高中生資助項目很成功,在學生和家長中反響非常好,當我親眼看到一些學生的轉變,成為一個更健全的社會公民,感到特別欣慰。” 華萌基金需要更多公益伙伴的共同努力。魏雪希望可容易與更多的機構合作,推廣復制這個項目。 (王會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