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印在接受采訪時已經是晚上8點,電話那頭李印的聲音,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感覺得到那里信號不怎么好。事后得知,那里是重慶市巫溪縣的一個偏遠山村羊橋村,李印正在那個山區進行志愿服務。 由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重慶市光彩事業促進會與“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簡稱“地球村”)聯合發起專為關懷留守兒童的公益項目“愛心家園——樂和之家”已經在這里扎根2年。 李印是“樂和之家”的志愿者,同時她還是港華燃氣(簡稱“港華”)重慶綦江公司的員工。企業為她的公益志愿服務買單,并為其保留崗位,李印可以帶薪參加到為期六個月的全職公益中。 一個公益的契約 項目源于一個承諾。 地球村設計的公益項目“樂和之家”在重慶巫溪縣落地后需要大量志愿者,作為地球村的創始人,“村長”廖曉義選擇在不同機會場合進行游說,游說過公益組織、公眾和政府后,廖曉義將目光投向了企業。 2013年12月15日,第9屆中國優秀企業公民年會結束后,廖曉義演唱了一首關注留守兒童的歌曲,同時呼吁企業將新招聘員工輸出,提供一年的公益志愿服務。臺下靜默一分鐘后,港華電氣公共事務部代表龍春玉起來應許。 斐然是地球村的工作人員,將公益項目觸角延伸至企業,斐然覺得,這是企業公益方式在轉變。斐然說:“企業公益現在不再滿足盲目捐錢這種方式,更多地是希望員工能實地參與項目中,這次港華還為駐站的員工保留崗位、支付薪酬,對于公益組織來說減輕了負擔?!?/p> “樂和之家”項目首批試點放在了重慶市巫溪縣,采用“3+2”模式,即三天服務學校、兩天服務社區的方式,為村社與村校緊密依存的地區派送社工,這需要參與者全天候參與其中。 服務者須有工作經驗 2月17日,港華重慶綦江公司的李印和四川綿陽公司另外2名男同事一同來到了重慶巫溪縣“樂和之家”項目點,開啟了他們的帶薪志愿者之路。 他們平均年齡30出頭,都已經為人父母,并且在公司也有一定工作職務,這成為港華這次派駐當地的選人標準,這與最初廖曉義提出的企業提供新員工的標準有些出入,而這一點恰恰成了企業考慮的因素之一。 參與員工將會離崗一段時間,這樣會不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呢? “企業單純捐錢的做法正在逐漸減少,讓員工實地參與項目所體會到的責任感比短暫的離崗重要。”龍春玉說。 李印覺得,相比之前在企業的五六年工作經歷,自己在這里的服務并不比在公司輕松。“除了在孩子們每天放學后,組織他們活動外,平時還得兼職學校一些課程和傳授社區村民一些新知識、技能,工作每天都排得很滿?!?/p> 六個月的公益服務期 對于企業選派在職員工參加到公益項目中,多長時間為一個階段,這在港華電氣與北京地球村之間曾經有過一番較長時間的商討。 按照北京地球村“樂和之家”的項目設計,從項目開始到結束總共為期3年,但這對于之前從未有過派員駐點做公益經歷的港華來說不太實際,“脫產”3年可能對于公司和員工來說都不太可能,最終雙方商議將員工服務時間定為6個月。 “駐點的員工志愿者基本都處在事業上升期,長期離崗并不符合員工和企業的發展規劃。公益是員工企業本職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員工有了這些經歷,回崗后會影響到公司更多人。”龍春玉說。 (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