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 8月3日的云南魯甸地震已過去一周有余,參與緊急救援的隊伍開始陸續撤離,救災即將進入過渡安置階段。 據云南昭通魯甸6.5級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消息,截至8日15時,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永善縣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617人死亡,112人失蹤 ,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58萬戶8.09萬間房屋倒塌。截至8日14時,全國共有大額捐贈266筆,合計款物約7.58億元,參與一線救援的社會組織近50家。 災害頻發,促使民間救援力量迅速成長,經過汶川、玉樹、蘆山屢次救災的鍛煉,民間救援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同時也存在專業性、協作性等差距。此前的4·20蘆山地震后,為了更有效地救災、協同合作,社會組織之間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聯合體或救災平臺,并有意識形成統一對上的需求,擰成合力與政府溝通、尋求更好的合作。同時,蘆山地震后四川政府專門成立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為參與救援的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地、信息集納等后方支援,雙方初探合作互動模式。 魯甸地震后,已成立的各個救災聯合體、網絡在魯甸地震救援中行動更加快速有效,新的聯合體也在形成。怎樣更有效地聯手協作,實現有序救災,而非資源重復,成為民間組織和政府共同面臨的問題。 ■ 公益時報記者 王會賢 政府:成立社會組織救援服務平臺 8月7日,地震后的第五天,云南省民政廳成立“云南社會組織救援服務平臺”,在各民間救援隊伍看來,可能稍微有那么點晚,但還算及時。 平臺成立之前,組織者還邀請了社會組織代表聽取意見,為了更能發揮實質性作用,還派遣工作人員前往一線與救援組織進行溝通。 平臺成立后,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三處處長姜莉,與各救援聯合體早前兩天組成的“民間組織魯甸抗震救災協作平臺”的首位輪值主席邢陌(云南協力公益支持中心執行主任)進行了溝通,對于民間平臺和政府平臺的合作關系,提出了“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八字原則,在這個基礎上,民間組織救援力量進入災區如果遇到困難,不論是最實際的通行證,還是每天的信息共享,政府平臺可以提供協助。 “我覺得沒有問題。一開始,我們把政府平臺加入到我們的微信群,可以收集民間組織的信息。民政廳也很迅速,姜莉處長直接跟救災指揮部溝通,幫助解決了通行證的問題,陸續也有物資調撥過來?!毙夏案嬖V《公益時報》記者。 聯合體:魯甸抗震救災民間協作大本營 地震后的第二天,魯甸抗震救災民間協作大本營(以下簡稱“大本營”)成立,地點設在魯甸縣特殊教育學校。 早在4·20蘆山地震救災的時候,已經出現的民間聯合救災這次更進一步,有大概六七個聯合體或救災平臺網絡。比如壹基金的救援聯盟和聯合救災兩個網絡、扶貧基金會的人道主義救援網絡,還有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和友成基金會的救援網絡等,這種救災網絡的獨立性更強,工作模式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很快就進入狀態。 邢陌介紹,其他的網絡是之前已經成立,內部相對熟悉,有運行經驗。新成立的大本營,核心的幾個人,從汶川地震開始就有合作關系,也有很多其他網絡沒接收的組織加入,零零散散涵蓋了全國各地來魯甸救災、沒有自己的基地提供后勤保障的救援隊伍和志愿者組織。 “其中有彼此不認識的,甚至是在汶川或雅安救災中曾經有過矛盾的組織,救援隊成員的個性又都很強,所以這個大本營可能是協調管理上最困難的。”邢陌說,“好在我們并不是管理他們,只是提供協調和服務。” 協作:“大、小山頭”的聯合 8月4日,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郝南和邢陌商量,覺得各個聯合體之間、與政府之間應該有對話和交流,這是實現有序救災的前提。 邢陌打了個很形象的比方,原來民間救災是小山頭林立,可能有上百個,互不買賬,這次只有六七個大山頭,基本把有經驗的救援組織都囊括在內了,小山頭還有,但不像以前那么零散。大山頭并不是不好的稱呼,它有它的好處,運作效率高。我們要為這些山頭搭建一個橋梁,讓大家有對話,因為目前大山頭之間的溝通還很少。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跟政府的交流和對話,讓在地救援組織的信息和需求傳達到政府部門,這個之前也沒有。 在與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青基會負責人商量之后,在團省委的支持下,8月5日,民間組織魯甸抗震救災協作平臺成立,這是一個虛擬網絡,相當于各救災聯合體的聯席會議。首次會議地點設在了大本營,邀請了包括壹基金救援聯盟、扶貧人道網絡、華夏救災基金等參加。由于沒有打印機,現場手寫了一份聯合倡議書,在這份倡議書的最后一條,明確“發起機構承諾不以本平臺名義募集資源”。 為何要加上這一條?是吸取蘆山救災的經驗教訓。邢陌解釋道:“這次來云南的救災機構中,有2/3以上是參加過蘆山地震救援的,雅安救援中也成立了類似的平臺,這也是我們在學習的。但小伙伴們反映,雅安的平臺存在著壟斷資源的問題,資源被少數組織霸占,這也讓大家很警惕,生怕這次會出現類似的事情。所以這次加上了這一條,避免再出現矛盾。” 對話:政府與民間的溝通 協作平臺的第二次會議由共青團云南省委書記楊軍協調,魯甸地震相關的各級政府官員也來參加。參會的民間救援代表很激動,提了不少意見,講在救災中遇到的困難,包括交通管制,前期救援人員進入震區,后期支援因為管制不能跟進。這些問題經過反映后很快得到了解決。 第三次會議在9日召開,團省委領導和近四十家民間組織代表參加,經過了上次的提意見、發牢騷,解決了初步溝通問題,這次會議重點完全集中在災民的需求上,并提到了能否組織災民進行生產自救,當地大片的花椒林已經到了收獲季節,可以販賣換取資金,有的社工機構已經在計劃建立社工服務站。 早在2011年10月,修訂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中就包含了組織指揮體系、應急準備、信息管理、預警響應、應急響應、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等多項內容?!额A案》將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分為4個級別,并在不同級別下規定了各政府部門職責。 魯甸地震發生最初,政府根據傷亡情況啟動三級應急響應。隨著地震災情的發展,按照國務院領導指示,國家減災委于4日將國家救災應急響應等級提升至Ⅰ級,進一步支持魯甸地震災區做好救災工作。 “在國家應急預案中是將民間救援包含在內的,但規則沒有很好地實施?!毙夏罢f,“這次救災的最初,政府和民間力量還是沒有結合在一起?!蔽镔|救助上,民間救援組織所占的比例大概只能占百分之零點幾,不到百分之一。投入的救援人員數量政府肯定也是主導,民間救援一個聯盟最多也就幾百人而已。但我們同時要看到,參與救災的部隊大多沒有經過專業救災訓練,年輕的戰士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救援。民間救援隊雖然這兩年才發展起來,但在專業性上要好一點,是用技術拯救生命。(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