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了關于孕產婦和兒童營養不良的系列報告,引發國際社會和各國家層面的廣泛關注。2012年,第六十五屆世界衛生大會決議通過《孕產婦和嬰幼兒營養全面實施計劃》,其中明確指出從生命初期開始提供充分營養素對于確保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發育以及長期健康的重要性,這一時期良好的營養,可以保障和促進兒童體格和腦發育,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降低對疾病的易感性,增強對感染的免疫力。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民體質是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社會關注生命早期的營養健康,對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尤為重要。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多數人口無法得到健康和富有生產力的生活所需的營養保障的時候,這個國家將無法擺脫貧窮或維持其經濟發展。據估計,營養不良將至少降低一國8%的經濟增長。 雖然大多數國家都有一系列有關營養的政策和規劃,但此類政策通常不足以應對孕產婦和嬰幼兒營養方面的復雜挑戰,往往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在我國,對個體而言,便是缺乏在全國推行的關于孕產期營養和早期兒童發育的詳細實施指南和有效干預措施。舉例來說,傳統飲食營養觀念中,很多人存有誤區,比如認為寶寶越胖越好等。事實上,孕期的體重過快增重會導致孕期代謝性疾病發病率的提高,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等,這些疾病會進一步轉移給嬰兒,甚至會成為兒童到成年期患慢性病的直接原因。我國近來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大約半數的母親懷孕期間增重超過推薦標準,符合標準的僅占1/3,孕婦增重超標明顯增加了孩子3歲時超重的風險。同時,巨大兒出生率已由1981年的0.63%上升至2001年的15.31%,巨大兒的出現,會明顯增加分娩并發癥、剖宮產率和圍產兒死亡率。 世界衛生大會確定的全球營養目標,包括減少發育遲緩、降低育齡婦女貧血率、降低低出生體重比率、穩定兒童期超重率、降低兒童期消瘦比率,以及在嬰兒出生0-6個月內增加純母乳喂養等。對于我國而言,因為城鄉、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在我國同時大量存在:農村、城市郊區仍然存在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現象;同時,由于一個孩子的政策和經濟發展速度增長,孕產婦和嬰幼兒的膳食結構有了極大的改善,因營養過剩引起的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過敏、肥胖等。 這里尤其要提到母乳喂養問題。母乳喂養是為嬰兒提供健康成長和發育所需營養的理想方式。我國政府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了在兒童與健康領域實現0-6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達到50%以上的目標。然而衛計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0-6月齡兒童純母乳喂養率為27.8%,其中城市15.8%,農村30.3%,遠低于《綱要》確定的50%喂養率目標。研究表明,過早食用含牛奶蛋白配方奶粉的嬰兒過敏的發病率是母乳喂養的兩倍,慢性病發病率是母乳喂養的幾倍到十幾倍。嬰兒期攝入高脂肪高能量的奶粉、輔食還將增加脂肪細胞的數量,進而提高肥胖的發生率。除了注意孕期飲食外,有條件的媽媽要盡可能采用母乳喂養方式,如果因母乳不足等問題無法進行母乳喂養時,要選擇適合嬰幼兒的配方奶粉,保證孩子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解決生命早期的健康問題,實現國家營養目標,需要政策承諾和廣泛的社會支持。首先要確保將營養問題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政策、減貧戰略和相關行政部門,提供充分的人力和財力資源。此外,還要進行更多的科學研究,建立、加強干預系統,并開發或改善母嬰健康干預政策,從而能夠給予個體以科學合理的孕期、哺乳期營養指導,讓廣大父母實現養育一個健康嬰兒的美好愿望。(劉奇) |